小暑過後,迎來三伏天,建議多喫這“3物”,排溼,除寒,消暑氣
小暑一過,那蒸籠般的三伏天就真正拉開了序幕。空氣沉甸甸地糊在身上,汗流得再多也像隔靴搔癢,整個人被溼氣裹得透不過氣,可偏偏還貪涼,空調房裏待久了,又隱隱覺得寒氣往骨頭縫裏鑽。老祖宗對付這“長夏”的智慧,就藏在廚房裏那幾味樸素的食物中。今天就說說三樣應季的好東西,做法家常,滋味熨帖,幫咱們安安穩穩度過這難熬的三伏。

一、綠豆冬瓜粥
家常做法:

1、綠豆、黑豆、豇豆淘洗乾淨,提前用清水浸泡1小時左右(天熱可放冰箱冷藏浸泡)。
2、泡好的豆子連同泡豆水(或換新水)一起倒入鍋中,大火煮開後轉小火,耐心煮到豆子基本開花軟爛(大約需要40-60分鐘)。
3、加入淘洗好的大米或小米,繼續煮約15-20分鐘,米粒開花。
4、冬瓜去皮去瓤,切成小薄片或小丁,倒入粥鍋中,再煮5-10分鐘,冬瓜變透明即可。
5、關火,喜歡甜口的可以稍微放點冰糖,或者乾脆什麼也不加,喝那豆香瓜甜的本味。晾至溫熱或稍涼時食用,最是舒服。

二、蓮子煮小腸
家常做法:

1、豬小腸翻面,用鹽和麪粉(或澱粉)反覆搓洗,去除黏液和異味,再用清水徹底沖洗乾淨。可剪成約15釐米長的段。
2、小腸冷水下鍋,加幾片姜、一勺料酒,大火煮開,撇去浮沫,撈出小腸用溫水洗淨。
3、幹蓮子提前用溫水浸泡半小時(若用新鮮蓮子更佳,去芯即可)。泡好後檢查一下,去掉殘留的蓮芯(避免苦味)。
4、將處理好的小腸段、蓮子、幾片新姜放入燉鍋或砂鍋中,加入足量熱水(沒過食材)。大火燒開後轉小火,蓋上蓋子慢燉1.5-2小時。 燉至小腸軟爛、蓮子粉糯時,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

三、蔥姜鹽煮白扁豆
家常做法:

1、白扁豆淘洗乾淨,提前用清水浸泡2小時以上(最好能泡一夜),讓其充分吸水膨脹。
2、泡好的白扁豆瀝乾水,放入鍋中,加入足量清水(水量至少是豆子的3倍)。大火燒開。
3、生薑洗淨,用刀拍松(不用去皮)。小蔥洗淨,打成蔥結(或用整根)。將姜塊和蔥結一起放入鍋中。
4、轉中小火,蓋上鍋蓋(留條小縫),耐心煮約1-1.5小時。期間注意觀察水量,防止燒乾,如需加水務必加熱水。
5、煮至白扁豆完全軟爛開花,湯水變得稍濃稠時,撈出蔥姜棄之不用,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喝湯喫豆。
三伏天雖酷熱難當,卻也給了我們靜心調養的契機。這些融在煙火氣裏的“祛溼三寶”,沒有昂貴的食材,沒有炫技的做法,只有樸素的智慧和對身體的體貼關照。清晨一碗綠豆冬瓜粥,傍晚一盅蓮子煮小腸,睡前一小碗蔥姜鹽煮白扁豆湯,讓食物溫和的力量,幫助身體順應時節,排出溼濁,驅散寒涼,消解暑氣。這滋味不靠空調冷飲,而是靠食物本身的力量熨帖身心——所謂“伏天自有清涼法,祛溼除寒在碗中”,不過如此。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本文由“秀廚娘”原創,文章和圖片均有版權,未經允許,請勿抄襲、刪改、盜用,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