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營養的魚,不是帶魚和鯽魚,而是這4種魚,補腦益智,強免疫

來源: 更新:

都說“喫四條腿的不如喫兩條腿的,喫兩條腿的不如喫沒腿的”,這“沒腿的”指的就是魚。魚肉細嫩好消化,富含優質蛋白、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對大腦和視力至關重要的DHA)、維生素D、硒等營養元素。常喫魚,不僅能給身體“加油”,更能實實在在補腦益智、增強免疫力,是咱們餐桌上的“智慧擔當”和“健康衛士”。

比起常見的帶魚、鯽魚,下面這四種魚,纔是營養寶庫裏的“尖子生”!肉質口感各有千秋,關鍵營養密度更高,特別適合做給家裏的老人、孩子補身體、強腦力。

一、泥鰍:“水中人蔘”能量足

別小看這滑溜溜的小傢伙!泥鰍有着“水中人蔘”的美譽。它蛋白質含量極高,遠超普通魚類和肉類,脂肪卻很低。更難得的是,泥鰍富含維生素A、B族維生素、鈣、鐵、鋅以及一種特殊的物質——泥鰍多糖,對提高免疫力大有裨益。中醫也認爲它補中益氣、祛溼邪,特別適合體虛、免疫力弱的人。

推薦食譜:紅燒泥鰍燉豆腐

1. 泥鰍買回讓攤主幫忙處理乾淨(去內臟),回家用鹽和麪粉搓洗掉黏液,沖洗乾淨瀝乾。

2. 熱鍋放稍多油,下泥鰍小火煎至兩面金黃定型,盛出備用。

3. 鍋留底油,爆香蔥段、薑片、蒜瓣、幹辣椒(可選),加1勺豆瓣醬炒出紅油。

4. 烹入2勺料酒、2勺生抽、1勺老抽、1勺香醋、少許糖,倒入適量熱水燒開。

5. 放回煎好的泥鰍,加幾塊切好的老豆腐,大火燒開後轉中小火燉15-20分鐘。

6. 湯汁變濃,豆腐入味後,嘗下鹹淡,撒上蔥花即可出鍋。

二、龍利魚:軟嫩無刺的“營養優等生”

龍利魚(巴沙魚柳)簡直是廚房救星!處理好的魚柳完全沒有小刺,肉質雪白細嫩,久煮也不老,老人孩子喫起來特別放心安心。它富含優質蛋白,脂肪含量低,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食材。同時含有一定量的DHA、EPA以及硒元素,對大腦和心血管健康都有好處。

推薦食譜:紅燒龍利魚

1. 龍利魚柳解凍洗淨,切成適口大小的塊,用少許料酒、白胡椒粉、鹽、薑絲醃製10分鐘去腥。

2. 醃好的魚塊薄薄裹上一層澱粉。

3. 鍋中放適量油燒熱,下魚塊小火煎至兩面微黃定型,盛出。

4. 鍋留底油,爆香蔥薑蒜末,加1勺生抽、半勺老抽、半勺蠔油、少許糖、適量熱水煮開。

5. 輕輕放入煎好的魚塊,用勺子把湯汁淋在魚塊上,中小火燒3-5分鐘入味。

6. 淋入少許水澱粉勾個薄芡,湯汁濃稠即可出鍋。

三、小黃花魚:海里的“DHA小金礦”

小黃花魚個頭雖小,營養能量卻一點不小!它是海魚中的佼佼者,DHA和EPA(同屬Omega-3脂肪酸)的含量非常豐富,對促進兒童大腦和視力發育、維持成人腦部健康、調節血脂都功不可沒。而且小黃花魚鈣質含量高,肉質細嫩,容易烹飪,價格也相對親民,是性價比極高的健康食材。

推薦食譜:幹炸小黃花魚

1. 小黃花魚去頭去內臟,清洗乾淨,尤其要洗淨腹部黑膜(去腥關鍵)。用廚房紙徹底吸乾水分。

2. 加入薑片、蔥段、1勺料酒、少許鹽、白胡椒粉,抓勻醃製15-20分鐘。

3. 醃好後撿去蔥姜,在魚身上薄薄地、均勻地拍一層幹澱粉(或麪粉)。

4. 鍋中倒入足量油,燒至六七成熱(筷子插入周圍冒密集小泡)。將魚一條條放入,中小火炸至定型、表面微黃,撈出。

5. 開大火將油溫升高,倒入初炸的魚復炸30秒左右,炸至金黃酥脆,撈出控油。

6. 趁熱撒上椒鹽粉或搭配番茄醬即可。

四、石斑魚:宴客家常兩相宜的“高蛋白明星”

石斑魚是公認的高檔食用魚,不僅味道鮮美,營養價值更是出衆。它富含大量優質易吸收的蛋白質,脂肪含量低且多爲不飽和脂肪酸。同時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如B族維生素、維生素E)、礦物質(如硒、鋅、鉀、鎂)和蝦青素(一種強抗氧化劑),對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保護皮膚和眼睛健康都很有幫助。

推薦食譜:清蒸石斑魚

1. 石斑魚處理乾淨(買時可讓攤主代勞),在魚身兩側各劃幾刀(方便入味和成熟)。

2. 魚身內外抹少許料酒,盤底鋪上幾片姜和蔥段,魚放在蔥姜上,魚身上也放幾片姜。

3. 蒸鍋水燒開後,放入魚盤,蓋上蓋子,大火蒸8-12分鐘(具體時間根據魚的大小調整,一般1斤左右的魚蒸10分鐘即可)。

4. 取出蒸好的魚,小心倒掉盤裏蒸出的腥水,拿掉表面的薑片。在魚身上鋪上新鮮的蔥絲、薑絲、紅椒絲(配色用)。

5. 淋上3-4勺蒸魚豉油。另起一小鍋燒熱2-3勺食用油(可加幾粒花椒增香,撈出不要),將滾燙的熱油均勻澆在蔥薑絲上,激發出香味即可。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本文由“秀廚娘”原創,文章和圖片均有版權,未經允許,請勿抄襲、刪改、盜用,侵權必究!】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