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建議多喫這個“祛溼王”,祛溼氣,排溼寒,遠離大肚腩
導語:夏季“必喝一碗湯”,一補虛,二消暑,三助眠,一覺睡到大天亮!
馬上就入伏了,一年中最悶熱潮溼的日子正式拉開序幕。出門一趟,空氣像溼熱的毛巾裹在身上,回家往空調房一鑽,冷氣一激,整個人又像被抽乾了力氣,懶洋洋提不起精神。伏天裏,身體最怕的就是"溼"。溼氣纏身,整個人就像泡了水的海綿,沉重、黏膩、打不起精神,連帶着腰腹那一圈也彷彿被無形的力量裹住,越來越緊,越來越沉。
想擺脫這種伏天特有的"沉重感"?今天分享一碗湯——土茯苓大骨頭紅豆湯。它不跟你講大道理,只用一個字征服你:香! 喝完那種渾身通透的舒服勁兒,誰試誰知道!

說起祛溼,很多人想到薏米、赤小豆。但今天這位"祛溼王"是土茯苓。別把它跟普通茯苓弄混了!土茯苓是新鮮或乾燥的根莖,帶着泥土的質樸氣息,煮湯自帶一種獨特的清甜回甘。它不像藥材般難以下嚥,反而能完美融入家常湯水,貢獻一份溫和的力量,幫助身體在悶熱潮溼的三伏天裏,卸掉那份沉重的"溼包袱"。這碗湯,喝的是食材本真的鮮甜,是時間慢燉出的醇厚。沒有複雜的藥理,只有家的味道和伏天裏最渴望的那份舒坦。

【土茯苓大骨頭紅豆湯】 所需食材:土茯苓、大骨頭、山藥、紅豆、八角、大蔥、生薑、香葉、幹辣椒、鹽、雞精、料酒
具體做法:1、紅豆提前浸泡。土茯苓洗淨,若是新鮮貨,用刀背拍裂或切片更易出味;幹品則需充分泡發。大骨頭冷水下鍋,加薑片、蔥段、1勺料酒,大火煮開焯水5分鐘,撈出洗淨浮沫。山藥去皮切滾刀塊,泡水裏防氧化。姜拍松,蔥切段。

2、鍋燒熱,倒入少許油(用豬油更香!),下薑片、蔥段、八角、香葉、幹辣椒(怕辣可掰開去籽),中小火煸炒出濃郁香氣。放入焯好水的大骨頭,繼續煸炒幾分鐘,炒到骨頭表面微微焦黃,烹入1勺料酒,酒氣蒸騰帶走腥味。一次性加入足量熱水(湯好喝的關鍵一:加熱水,湯更濃白),水量要沒過所有食材並高出許多。大火燒開,撇乾淨浮沫。

3、加入處理好的土茯苓和泡好的紅豆。再次大火燒開後,轉最小火,蓋上鍋蓋,慢燉至少1.5小時。時間是最好的調味劑,耐心等待醇香釋放。燉夠時間後,湯色變得濃郁醇厚,香氣四溢。此時加入山藥塊。繼續蓋上蓋子,小火燉煮20-30分鐘,直到山藥軟糯。

4、最後加入鹽調味。喜歡更鮮一點的,可加少許雞精或味精(不加也很鮮美)。輕輕攪勻,再煮5分鐘即可關火。

盛出熱騰騰的湯,大骨頭上的肉已燉得酥爛脫骨,山藥粉糯,紅豆綿軟。湯頭融合了骨香、豆香、土茯苓的草本清香和香料的馥郁,喝一口,溫潤醇厚,從喉嚨一直暖到胃裏,伏天積攢的黏膩感被溫柔驅散。

伏天的廚房,煙火氣裏藏着解藥。 一鍋土茯苓大骨頭紅豆湯在竈上咕嘟着,香氣瀰漫,這就是對抗悶熱潮溼最溫柔也最有力的方式。湯燉好了,盛一碗,吹吹熱氣,趁熱喝下。當那溫潤醇厚的湯滑過喉嚨,暖意蔓延,細密的汗珠從額頭、從後背悄悄沁出,你會感覺整個人像卸下了溼漉漉的盔甲,從裏到外都輕快、通透了。伏天寵愛自己,就從這一碗祛溼湯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