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糉子最忌直接用清水煮,教你1招,糉子又糯又香,不開裂不夾生

來源: 更新:

導語:煮糉子時,最忌直接用清水煮,教你1招,糉子又糯又香,不開裂不夾生,好喫有嚼勁!

大家好,我是傻姐美食,"媽!咱家糉子又漏米了!"第一次煮糉子時,我手忙腳亂揭開鍋蓋,看着浮在水面的糉子皮裏飄着白花花的米粒,急得直跺腳。轉眼端午節又要到了,小區裏到處飄着糉葉香,就連樓下王奶奶都來打聽:"你家糉子怎麼煮得又緊實又香?教教我唄?"今天就把我這些年煮壞30鍋糉子才琢磨出的祕訣全盤托出,保證新手也能煮出香糯Q彈的完美糉子!

一、糉葉糯米有講究,泡出"軟骨頭"才聽話

記得去年端午節前夜,我信心滿滿地準備包糉子,結果剛把糉葉從超市買回來就出狀況——硬邦邦的葉子像紙片似的,一折就裂。後來跟菜市場賣糉葉的大嬸取經才知道,糉葉得先泡個"溫泉浴"!把新鮮糉葉鋪在鍋裏,加滿清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燜20分鐘,煮到葉子變得油綠柔軟,撈出來泡在涼水裏過夜,就像給葉子做深度SPA,第二天隨便怎麼折都不開裂。

糯米更要提前12小時泡發!去年偷懶只泡了3小時,結果煮出來的糉子夾生得像喫生米。記住用常溫清水沒過糯米,每隔2小時換次水,泡到手指能輕鬆掐斷米粒纔算到位。偷偷告訴你們,我在淘米水裏偷偷加了兩滴香油,煮出來的糉子帶着若有若無的香氣,鄰居聞到都流口水!

二、煮糉子像排兵佈陣,壓塊石頭是關鍵

去年幫表姐搬家,發現她家煮糉子居然用上了醃菜罈子!原來煮糉子最怕它們在鍋裏"翻跟頭",必須用重物壓得服服帖帖。把包好的糉子像排隊做操似的,頭尾交錯碼在鍋裏,最上層壓塊洗淨的鵝卵石或者厚盤子,我家直接搬出祖傳的蒜臼子——這法子百試百靈,保證每個糉子都乖乖沉在水底。

加水量要漫過糉子三指高,中途千萬別掀鍋蓋!去年隔壁李叔就是忍不住偷看,結果一鍋糉子全成了"爆米花"。大火煮開後轉小火慢燉4-6個小時,如果是高壓鍋也要壓足40分鐘,關火後別急着喫,讓糉子在鍋裏悶到自然冷卻,這招能讓米粒吸飽水分,喫起來又彈又糯。

三、水裏撒把"祕密武器",香得停不下嘴

去年端午節聚會,閨蜜嚐了我煮的糉子直呼:"這米怎麼比年糕還Q彈!"其實就是在煮糉水加了半勺食用鹼。注意要用涼水時就撒進去,煮開後鹼水會慢慢滲透進糉子,讓糯米呈現誘人的琥珀色,還能激發出糉葉的清香。不過千萬別手抖加多了!去年二嬸學我這招,結果煮出鍋糉子帶着肥皂味,全家人笑她煮了鍋"洗衣糉"。

這裏有個小祕訣分享:煮到一半時往鍋裏添熱水,千萬別加涼水!突然降溫會讓糯米"受驚"收縮,煮出來的糉子容易夾生。去年我用這法子煮的蛋黃肉糉,切開後油潤潤的蛋黃裹着晶瑩的糯米,家裏熊孩子連喫三個都不肯放手。

【附贈】零失敗煮糉食譜

提前12小時泡糯米;糉葉煮軟後泡冷水過夜

包好的糉子碼入深鍋,壓上重物,加冷水沒過糉子,撒少量食用鹼

大火煮沸轉小火慢燉4-6小時,關火後繼續燜2小時

去年端午節我照這個方子煮了200多個糉子,從鍋裏撈出來時糉葉還是完整的青綠色,解開棉線後糉子棱角分明,咬下去米粒黏糯卻不沾牙,大棗的甜味和糉葉香完美融合。最驚喜的是鹹肉糉,肥肉化成晶瑩的油花滲進糯米里,連平時不喫肥肉的老公都搶着喫!

現在每次煮糉子,廚房飄出的香氣能把整棟樓的鄰居都引來。上週樓上的小朋友還趴在我家窗戶喊:"阿姨,你煮糉子的時候告訴我媽一聲,她說聞着味就能多喫兩碗飯!"其實哪有什麼獨門祕方,不過是肯在細節上下功夫。端午節快到了,趕緊收藏這篇攻略,保準你煮的糉子比超市賣的還香!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