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花酒“怪象”:明明是“53優”,在廣西卻被散酒“公文包”叫板

來源: 更新:

咱們國家“53優”,那可是數不勝數,桂林三花酒、習酒、白雲邊等,每一個都是響噹噹的招牌,在全國各地擁有衆多粉絲。

然而,在廣西,一個簡陋的散酒,卻能和有着“53優”之稱的桂林三花酒叫板,甚至成爲本地人待客的“硬通貨”。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有網友是這麼形容的:“廣西的風有五十度,‘公文包’的酒——喝時甜甜的,喝完癲癲的,專治嘴硬不服輸的!”

所謂“公文包”,就是廣西人裝散酒的白色塑料桶,因形似上班族的手提包而得名。這種看似土氣的容器,卻因一場意外走紅:淄博燒烤節上,一位廣西小夥用“公文包”裝自家米酒分給遊客,網友驚呼“廣西人喝酒太野了”。

但鮮少有人知道,這背後是每年超70億元的廣西白酒市場裏,散酒佔據的半壁江山。

一、塑料桶散酒爲何能與名酒叫板?

1.價格親民

廣西人喝酒講究“實在”。公文包酒多爲農家自釀,成本低到“個位數一斤”,5斤裝僅需幾十元,三五好友喝一晚毫無壓力。相比之下,三花酒作爲米香型代表,雖品質穩定,但價格高出數倍。

2.文化符號,社交剛需

“公文包”早已超越酒的範疇,成爲廣西人的情感紐帶。從田頭勞作到婚喪嫁娶,塑料桶一拎,猜碼聲一響,酒局瞬間升溫。這種“接地氣”的飲酒文化,讓公文包成了“人情味”的代名詞。

而三花酒作爲瓶裝酒,更多用於正式場合,反顯“距離感”。

3.口感陷阱,後勁玄機

公文包酒以“甜如蜜”著稱,初嘗像果汁,實則暗藏殺機。因發酵工藝簡單,雜醇含量高,酒精度從15度到30度不等,外地人常被“放倒”田間地頭。這種“不確定性”反而成了本地人的樂趣——喝的是酒,更是江湖豪情。

二、從“土味”到“爆火”:公文包給白酒行業的啓示

1.民間智慧打敗標準套路

公文包的成功證明:酒的本質是情緒價值。無需華麗包裝,只要抓住“喝得起、喝得爽”的核心需求,散酒也能逆襲。

2.地域文化是核心競爭力

廣西人用猜碼、狗肉節、水果煮酒等特色,將公文包打造成“文化IP”。反觀三花酒,雖工藝精湛,卻缺乏場景化營銷,年輕人認知度逐年下滑。

說了這麼多散酒的好,並不是要否定品牌酒,像逢年過節、商務宴請時,廣西人也會追求“有裏有面”的選擇品牌酒。

比如:有代表性的便是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名酒,此外,還有許多比較看重性價比的,他們會在網上挑選一些地方特色酒,像湖南的武陵酒、江西的四特酒、河北的老白乾、四川的南池翠等,名酒大家認識,這裏就主要說一下地方特色酒,拿南池翠來說:

以南池翠N9爲例:它是產自四川邛崍(中國原酒之鄉)的52度濃香型白酒,配料只有水和五種糧食,傳統的固態法發酵60天,全程無酒精香料添加,釀出來的酒還要窖藏9年,出廠再加以15年的老酒調味,窖香濃郁,酒體香味協調。

其背後的酒廠,還是四川老八大原酒廠之一,屬於80年代的老廠,坐落在邛崍的濃香白酒核心產區,它的窖池更是在中國白酒金三角地帶,在23年與五糧液同一批,被評爲“金三角名優老窖池”。

要知道,這個評比可是由30餘位專家,用嚴格的科學檢測,難度不亞於以前的評酒大會,如今這類窖池,也只有頭部大牌酒廠纔有,這種窖池釀造出來的酒,不僅能達到國標優級的標準,而且糧食酒香味非常足。

關鍵該酒是酒廠直營,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在網上百元出頭的親民價格,就能喝到與五糧大牌酒同等品質的酒,在網上好評率高達99%,有酒友評價此酒:“頗有五糧名酒味道”。

現在我家裏還囤了幾箱南池翠N9,週末整點下酒硬菜,配點花生米喝一杯,舒心又自在,百元出頭的價格,日常小酌,招待朋友都不錯,而且除了南池翠N9,還有酒體年份更長的N12、N15可以選擇,價格也沒有翻倍,送禮自飲也合適。

總體來說,廣西的公文包,喝的不僅是酒,更是生活態度。若你愛市井煙火,不妨拎一桶公文包,與老表猜碼縱歌。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