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是“危日”,老人說“艾草3不掛”,指哪3不掛?提前瞭解
"媽,今年端午我回來幫您包糉子!"掛掉電話纔想起來,日曆上的5月31日被我用紅筆圈得格外醒目。這個從戰國時期屈原投江傳說裏走來的節日,裹挾着伍子胥的忠烈、曹娥的孝悌,穿越兩千多年時光,依然在每個仲夏喚醒中國人骨子裏的文化基因。去年在汨羅江邊看龍舟競渡,船工們古銅色的臂膀在鼓點中起伏,恍惚間彷彿看見三閭大夫衣袂飄飄的身影。
今年端午恰逢農曆五月初五"危日",老家屋檐下艾草飄香時,總會想起奶奶唸叨的"艾草三不掛":不掛隔夜蔫艾、不掛倒懸枯枝、不掛單支孤葉。老人說蔫艾招蟲鼠,倒掛損家宅,單支難成勢,這些藏在艾葉清香裏的生活智慧,比任何黃曆都更鮮活。

清晨的露水還沾在竹葉上,菜市場早已人聲鼎沸。挑艾草要選葉片肥厚帶白霜的,用紅繩紮成倒三角形,配上菖蒲劍,說是能斬五毒。記得有年貪玩把艾草編成花環,被爺爺追着滿院子跑:"艾草要朝外掛才能擋煞!"如今看着自家防盜門上的電子艾草香包,倒懷念起那股略帶苦澀的草木香。
正午的龍舟鼓點震得江水發顫,岸邊阿婆支起煤球爐現炸麻團,糯米粉裹着紅豆沙在油鍋裏翻騰,金黃酥脆的外殼"咔嚓"裂開,甜香混着艾草氣息鑽進鼻腔。手腕上的五彩絲線是隔壁王嬸昨天送來的,說是要等到第一場夏雨才能剪斷隨水流走。

拆開真空包裝的嘉興肉糉時,總會想起竈臺前蒸騰的熱氣。北方小棗糉清甜,江南蛋黃肉糉鹹鮮,川渝的椒鹽糉帶着花椒的酥麻,嶺南的鹼水糉晶瑩如琥珀。去年在桂林嚐到瑤族五色糉,楓葉染黑的糯米夾着板栗,像把整座山林的秋色包進了葉子裏。
要說最饞的還是自家柴火糉:提前半月醃的鹹蛋黃流着紅油,三層肉肥瘦相間,泡發的瑤柱撕成金絲。包糉子時姆媽總說我"捆得像傷員",她手指翻飛間,糉葉成了有魔法的綠口袋,裝進新米、陳情,還有說不盡的牽掛。老竈臺大鐵鍋"咕嘟"整夜,晨光裏揭開木蓋的剎那,水汽氤氳中浮現的是整個童年的端午記憶。

老一輩常說的“艾草三不掛”,其實藏着不少講究,我特意找村裏九十多歲的太奶奶問明白了,這裏頭可都是老祖宗的生活智慧:
1. 不掛隔夜蔫巴艾
“你看這艾草支棱着才精神!”太奶奶捏着新鮮艾葉讓我聞那股沖鼻的藥香。剛割的艾草掛着晨露,葉片背面覆着銀霜似的絨毛,這纔是驅蚊辟邪的“活艾”。要是掛隔夜蔫軟的,別說藥效散了,老人說這種“死氣沉沉”的艾草反而會招陰溼,牆角老鼠都可能順着味兒來打洞。從前我圖省事提前兩天買艾草,果然那陣子家裏蟑螂特別多,你說玄不玄?
2. 不掛倒懸枯枝杈
端午掛艾講究“根朝下、梢朝天”,像給房子撐起把綠傘。有年我把艾草和乾花倒着綁成花束,被爺爺當場拆下來:“艾杆子倒吊着,福氣都漏光了!”原來艾草在民間被稱爲“地陽草”,根莖蓄着地氣,倒掛就像把陽氣倒灌回土裏。更忌諱帶枯枝,枯葉沙沙響像是鬼拍手,老人說這種“病艾”會帶來晦氣。現在買艾草我都挑青杆子,用紅繩紮緊實了往門框正上方一卡,看着就提氣。
3. 不掛單支孤零零
“艾草要成雙成對地長本事”,太奶奶教我扎艾草總要並兩支菖蒲,再配上三五片桃葉。單掛一支艾草,就像獨木難成林,鎮不住端午的“五毒”。更神奇的是,艾草數量得避開“四”這個數——四諧音“事”,老人家覺得招事非。去年隔壁王叔不信邪,偏在門邊插四支艾草,結果整個夏天家裏孩子老感冒,也不知是不是巧合。

(端午節煮糉祕籍)
- 糉葉煮前刷淨焯水,加勺鹽能增韌提香
- 糯米泡三小時剛好,隔夜易發酸
- 捆繩鬆緊要像戀人擁抱——太緊米不糯,太鬆會散架
- 煮時水面永遠高過糉子,中途加水定要沸水
- 老竈煮糉放個鐵勺,說是"鎮住糉魂不散"

暮色裏取下門楣的艾草,葉片蜷曲成時光的弧度。冰箱冷凍着給女兒留的豆沙糉,她視頻裏嚷着要學包糉子,就像當年纏着奶奶的我。也許所謂傳統,就是把這些帶着體溫的記憶,裹進年年相似的糉葉裏,在沸騰的生活中熬煮出新的滋味。今天的分享到這裏,端午節別忘記喫糉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