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鐵哥們兒”,中國爲何幫巴鐵卻沒幫朝鮮提升實力?原因有三
在全世界範圍之內,與中國關係最鐵的兩個國家,或許非巴基斯坦和朝鮮莫屬。
不過,細心的人或許會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冷戰結束後,中巴軍事合作持續深化成果顯著,巴基斯坦甚至還用中國的飛機導彈,擊落了印度從法國引進的陣風。
與此同時,在亞洲的東北方向,儘管中朝兩國曾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並肩作戰、結下生死情誼,戰後中國卻鮮少向朝鮮提供先進武器,雙方也未開展大規模軍事合作。
這是爲什麼呢?其實原因十分簡單,不外乎以下3點。
朝鮮對引進中國武器的熱情不高
第一點,巴基斯坦對於引進中國武器的熱情極大,而朝鮮方面,對中國武器的需求並不旺盛。
早在上世紀60年代,巴基斯坦便從中國引進了殲6戰機,首次切實體會到中國武器的可靠性。
此後數十年間,從主戰坦克到護衛艦再到預警機和雷達,巴軍幾乎成了中國武器的“頭號VIP客戶”。他們對中國武器的需求自然相對較高。
(巴基斯坦軍隊)
與此同時,朝鮮的情況卻是截然不同。儘管朝鮮的軍事體系早年深受中國影響,例如四野曾向朝鮮移交至少四個由中國朝鮮族組成的師級部隊,這些部隊後來都成爲了朝鮮的主力師團,奠定了朝鮮軍事體系的基礎。
但隨着冷戰初期蘇聯成爲朝鮮的主要援助國,朝鮮工業實力在東亞一度僅次於日本,甚至還要強於中國,他們自然不會引進中國裝備。
與此同時,在蘇聯的影響下,朝鮮軍工體系也逐漸轉向“蘇系模式”,走上先模仿蘇聯裝備,再進行“自力更生”發展的道路,哪怕後來朝鮮經濟破產,工業幾近清零,他們對中國武器的依賴程度依舊相對較低。
(朝鮮軍工廠)
更爲關鍵的是,從當前朝鮮的國防需求來看,中國武器根本無法解決平壤的“痛點”。
簡單來講,就是朝鮮的“長板”領域無需中國武器,“短板”領域中國武器也難以發揮關鍵作用。
先看朝鮮的“長板”,即地面裝備和導彈武器。
陸軍方面,朝鮮的“天馬 2 型”主戰坦克配備了主動防禦系統(目前俄羅斯僅在 T - 14 坦克上少量列裝),抗打擊能力甚至強於韓軍的K2坦克,優勢極爲突出。
(朝鮮坦克非常先進)
導彈領域,朝鮮目前已經裝備有射程覆蓋美國阿拉斯加的洲際導彈、馬赫數高達12的高超音速導彈,足以有效應對美韓的戰略威懾。
對於這些優勢項目,朝鮮能夠自力更生,自然不會考慮引進外國武器。
(朝鮮導彈)
再看朝鮮的“短板”,海空軍裝備。這確實是朝鮮國防的薄弱環節,朝鮮空軍主力仍是上世紀80年代引進的米格29戰機,與韓軍的F16、F35、KF21相比,簡直就是活靶子一般的存在。
與此同時,朝鮮海軍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朝鮮海軍裝備主要以小型炮艇、常規潛艇爲主,總噸位遠落後於韓國的35萬噸,且缺乏相應的信息化能力,遠不能滿足現代化海戰需求。
但問題在於,海空作戰的核心是“體系化對抗”,需要網電設施、數據鏈建設、雷達監測、武器火力等多個系統進行全方位協同合作,絕非引進一兩件先進裝備就能縮小差距。
(朝鮮海軍一度事故頻發)
更何況,受先天地理條件限制,朝鮮國內長期面臨能源供應不足的困擾,海空軍的正常部署和訓練,甚至都難以得到滿足。
就比如空軍方面,由於缺油,空軍甚至因此大幅削減了飛行員的訓練時間和強度,以至於飛行員的出勤率嚴重不足,年均飛行時長僅爲12到15小時,只有少數精銳飛行員能夠達到50小時以上。
相較之下,韓國飛行員年均飛行時間在200小時以上,美國飛行員更是超過300小時,在訓練強度和適應武器裝備方面遠遠勝過朝鮮空軍。
既然一個國家的空中力量連戰機飛行員的飛行時間都無法保證,他們的戰鬥力又豈是引進一兩款先進武器就能脫胎換骨的?
(朝鮮空軍戰機)
朝鮮沒錢購買中國武器
最重要的是,站在中國的角度,中國也不願意兜售武器給朝鮮。
從經濟層面來看,原因很簡單,朝鮮的經濟實力不容樂觀,壓根就掏不出多少錢來購買中國武器。
根據韓國統計局的估算數據,2024年朝鮮的名義GDP達到35065.28億朝鮮元,按照平均匯率折算,約爲320.23億美元,即2000多億元人民幣。
這個數字,放在中國來看,甚至還不及崑山(5380.2億元)和江陰(5126.1億元)這類縣級市GDP的一半。
(一個崑山的經濟實力等於兩個朝鮮)
要讓他們拿出足夠的錢來購買中國武器,恐怕不會比載人航空的項目研發輕鬆多少。
而巴基斯坦則不同,根據互聯網上公開數字可以得知,2024年巴基斯坦GDP總量爲3800億美元。
這個數字雖然在中美日歐這樣的強經濟體看來依舊不值一提,但其實已經是國際中上水平,至少具備一定的購買力,能夠更輕鬆地承擔起軍事採購的費用。
(巴基斯坦軍人)
此外,巴基斯坦不僅與中國長期維持着友好合作關係,還是伊斯蘭世界的重要成員,與沙特、阿聯酋等國關係密切,能夠藉助與這些富裕國家的關係,通過國際融資、軍貿合作來籌措資金。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通過與巴基斯坦開展軍事合作,也能間接實現與中東國家的深度互動,進一步拓展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因此,無論是從實際購買力還是從戰略考量出發,中國選擇巴基斯坦而不是朝鮮,也成爲了一項自然而然,甚至理所應當的事情。
朝鮮核問題的持續影響
更不必說,由於朝鮮核問題的存在,直到現在朝鮮都還在遭受全球武器禁運的制裁。
中國作爲五常之一,自然要遵守國際規則,不可能帶頭違反。
而且,朝鮮所處的東北亞地區局勢本就極爲敏感,有冷戰活化石之稱,稍有風吹草動,就會擦槍走火。
(朝鮮軍人)
與此同時,除了東盟和歐盟以外,中國最重要的幾個貿易伙伴,美國(通過駐日美軍、駐韓美軍的方式在該地區施加影響,且爲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韓國(中國第四大貿易伙伴)、日本(中國第五大貿易伙伴)也都處於這一特定區域,並且都與朝鮮問題緊密相連。
倘若中國選擇與朝鮮開展軍事合作,勢必將引發地區局勢的進一步惡化,同時也會對中國的外交關係和經濟利益產生不可小覷的負面衝擊。
所以,無論是從現實利益考量,還是從長遠戰略規劃來看,中國在軍事合作對象的選擇上,顯然更傾向於巴基斯坦這類夥伴。
參考資料:
1、外交部《中國同巴基斯坦的關係》
2、直新聞《巴基斯坦總統在中國媒體刊文:巴中關係舉世無雙,堪稱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