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量子雷達,真能讓F22無處可逃?探測原理堪比科幻片!
與之相比國產的殲-10C的隱形戰機就更加的神祕了,它的外形就如同一件黑色的“戰袍”,再加上一層先進的塗層,使其在外界的感知中幾乎不產生任何的回波信號,彷彿也能“隱身”一樣。
但隨中國的量子雷達橫空出世,隱身戰機的那層“神隱”也就被一一的給套上了“定位器”,它不再是靠那一根根的強功率的電磁波“硬照”了,而是更爲玄乎的將量子糾纏這種尖端的科技運用到了偵察兵的身上!
具體咋實現的?簡單說,雷達同時發射一對糾纏光子,一個衝向目標,一個留在家裏蹲守。飛出去的光子碰到戰機反彈回來,哪怕信號弱成一絲絲,家裏那個光子立馬“心電感應”,通過量子比對從噪聲裏精準揪出目標。
就像傳統的雷達只是通過舉着手電筒的光線去“照”一下黑貓的位置一樣,新一代的量子雷達就直接給了那隻黑貓“穿上”了一個GPS的“電子馬甲”,無論那隻“黑貓”跑到天涯海角去都能一路“滴滴”地給你傳回它的實時位置信息。
正是由於F-22的這一獨特的“吸雷”“散雷”的隱身原理,使得其所發出的雷達波的回波的強度都能被其自身的外殼所將其所吸收或散射的結果使得其所發出的雷達波的回波的強度都能降低到背景的噪聲中就找不到了.。
但不管你如何通過塗層的吸波能力的再強的把“目光”都打的再模糊,只要這個“目光”所指的東西都存在,就必然會將糾纏的光子的“量子關聯”給打亂了,從而就使其“量子雷達”的所指的物理實體的位置也就瞬間暴露了。
更狠的是,這技術還能識別細節,網傳東海一次對峙中,中國“玄鳥”量子雷達在450公里外鎖定了F-22,連機尾編號AF-91-4002都看得一清二楚,逼得美軍連夜召回戰機重塗塗層。
以其遠超傳統雷達的“看得遠”,更是將傳統雷達的“看得清”推到了極致。而傳統的雷達成像卻只能像一張馬賽克的畫一樣,將目標的各個部分按一定的規律分隔開來,哪怕是我們常見的F-22戰機與無人機的區別,也只能勉強將其區分開來,更不用說能將其它的機翼鉚釘的細微的差異都能捕捉到.。
正是由於這款“光子捕手”的高效的自主研發,才能使得該探測器的探測效率高達90%,更能在零下120攝氏度到50攝氏度的極端的惡劣的環境中都能穩定地工作而無需像其他的探測器那樣複雜的冷卻裝置的支持下,藉助其可隨意地蹲在沿海的基站,也能塞進預警機或衛星等,織成一張從地面到太空的“反隱身的大網”,對海空的各類隱身目標都能構成可怕的“天羅地網”。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僅靠了量子雷達就能“一掃而空”我們的防空能力的想法也就不太現實了。
但由於其極其脆弱的性質,暴雨的雷電或強的電磁干擾都可能讓這兩顆光子“迷路”不再能保持原有的糾纏態,目前該系統的體積還比較龐大,主要的部署還是地面和艦艇的兩種形式,但機載的小型化的工作也正在不斷的攻關中。
可惜中國早就已把對美的“後手”打好——既有了對美的量子雷達的佈局,又將北斗衛星、空警-500的預警機、東風的導彈都組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天羅地網”,從發現目標到火力就可鎖定只需8秒,比美軍的“宙斯盾”系統快3倍。
可想而知,剛剛在臺海上空被量子雷達鎖定的F-22的美軍飛行員,接下來的那一幕可就更是“驚爲天人”了:鷹擊-21的導彈和殲-16D的電戰機幾乎同時都將對F-22的數據實時地共享了過去,這讓美軍飛行員頓時“雷達警報響得像催命符,屏幕上瞬間就跳出了20個導彈的信號”!。
以其近乎完美的“碾壓”之勢將博弈的最後的底線徹底打破,隨着中國的量子雷達、量子計算等新一代的關鍵技術的逐步成熟,空戰的格局也從“隱身突防”的單一的“反”戰略轉向了“量子透視”的“先”戰略。
美軍F-22每飛一小時維護費要18萬美元,量子雷達開機成本才90塊人民幣,這種“成本代差”比技術代差更扎心。難怪五角大樓一邊砍掉F-22生產線重啓計劃,一邊狂砸150億美元搞激光反制,可惜實驗室裏的量子干擾器成功率還不到3%。
未來,量子雷達一旦微型化鋪開,無人戰機掛載巴掌大的量子探頭,千里外獵殺隱身目標就像打遊戲開全圖掛,但話說回來,技術再炫也得經過實戰淬鍊,畢竟,隱身與反隱身的較量,從來都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螺旋升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