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戰場迎來“智能分水嶺”,兩大強國如何定義未來戰爭規則?
當一枚嗡嗡的高超音速的導彈就像一道刀割般的撕裂了天際,量子通信的神奇讓戰場的每一條指令都像神一樣的不可被普通的通信手段所截獲一樣,你就不得不驚歎的發現:現代的戰爭早已不是簡單的坦克的數量多少或是士兵的規模大小的較量了,而是一場高超的算法、大量的數據的激盪和最終的科技的生態系統的終極的對決,唯有美國與中國兩大國力足以將全方位的高科技戰爭打得天翻地覆、摧枯拉朽。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別的國家或在某些特定的領域都能“突襲”到我們的頭號對手,比如以色列就用了AI的系統將哈馬斯的指揮官一一清除,也有俄羅斯就用了“匕首”導彈將對手短暫的給震懾了一下,但這種所謂的“大爆發”更多的是點狀的突破而非體系的真正的優勢所帶來的結果。
以高科技的核心引擎爲支撐,將傳統的軍隊打造成爲一個能夠以實時的感知爲基礎的、具備高度的智能決策能力的、將全域的各個要素都能做到高度的聯動的巨型的系統。
但唯有中美兩國目前的綜合實力都能同時撐起這三根“天基偵察網”“智能指揮鏈”“全域打擊平臺”的三大支柱。
由其近9000億美元的巨大軍費投入和遍佈全球的800多個軍事基地的龐大軍事實力使其成爲世界上最具軍事實力的國家。
其11艘核動力航母的威力幾乎將整個海洋都囊括在了其控制之中,更配上183架的F-35戰機的空中代差的同時,還能通過太空軍的天基預警網連一枚導彈的尾焰都能一清二楚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但更令人擔憂的卻是它的“數字神經”——藉助了AI的指揮系統,能在幾分鐘的時間內就將百萬的數據流全部“消化”了,讓一向以穩重著稱的指揮官也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就能做出最終的決策。
其自主的X-62A戰鬥機的空戰決策力甚至可達20倍的超人級之姿,令人不由自主的感嘆機器的“神奇”之處。這種“算法霸權”背後,是硅谷科技巨頭與五角大樓的深度綁定——OpenAI直接爲美軍開發國家安全解決方案。
但中國的發展之路卻別具一格,採取了“非對稱的超車”之路,既能在不違背自身的發展規律和歷史的長期趨勢的基礎上超越別人,又能儘快地實現自身的發展目標。福建艦電磁彈射技術打破美國壟斷,殲-20年產量突破50架,東風-27高超音速導彈更讓現有反導系統形同虛設。
而更爲關鍵的卻是中國把智能戰爭拆分爲一場場的“零部件的攻堅戰”——量子通信的衛星就保證了指令的絕對安全,055萬噸的大驅的雷達的陣列的組網就能對外的偵測無一漏盡,無人機的蜂羣就能自主的協同的突擊。別看美軍航母耀武揚威,真要靠近西太,就得面對“衛星致盲”“導彈飽和攻擊”的複合殺招。
但事實上許多其他的國家並不是不願意加入這場追逐,而是缺乏了作爲核心的“拼圖”而已,儘管俄羅斯的核彈頭數仍以世界的第一,但由於對其所依賴的核心芯片的禁運,其所開發的先進的無人機的產能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腰斬”,最終只能再也不能在烏克蘭的戰場上“以新火填坑”。
儘管歐洲的許多國家都在軍事裝備的現代化上取得了不少的進步,但其卻也爲之苦惱着的就是“碎片化”的問題,如法國的核潛艇的先進的武器裝備卻因缺乏相應的天基系統而無法發揮其應有的威力,德國的AI技術也處於世界的領先地位,卻無能爲全球的投送等等。印度軍隊規模龐大,但70%裝備依賴進口,軟件硬件難兼容。
高科技的戰爭就如同一場富有層次的交響樂一樣,光憑几個彈得飛快的樂手也是難以將其推向巔峯的。
未來十年的軍事技術的不斷推進和國際形勢的深化同時,戰爭的規則也將被兩大趨勢的重塑:一是新一代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的逐步形成,將使得傳統的近戰戰法的邊緣日益縮小,將使得將領的決策的空間越來越小,二是網絡戰的日益普及將使得現代戰爭的全方位、全過程的網絡化、信息化,使得現代戰爭的“全民”化、“全天候”化、“全方位”化將更加的明顯。
一是“無人自主化”:美軍計劃2035年讓無人系統主導戰場,中國已測試全無人合成營突擊,二是“跨域融合”:太空戰、網絡戰、電磁戰不再是輔助手段,而是開局就定的勝負手,當美國把盟國AI系統整合成“聯盟聯合全域指揮控制”網絡時,中國已在試驗用量子雷達穿透隱身塗層。
這場終極競賽的殘酷性在於,技術代差一旦形成,弱勢方連“拼命”的機會都沒有,但高科技戰爭也更像一把鋒利的雙刃劍——算法可能被欺騙,衛星會被致盲,越是複雜的系統越怕“體系破襲”。
中美兩國看似站在金字塔頂端,實則也在與不確定性賽跑:誰先揭開“下一代戰爭”的底牌,誰才能把優勢轉化爲勝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