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噸大驅悄然貼近,航母殺手亮出獠牙,西太力量對比正在改變!

來源: 更新:

一段由美軍士兵手機拍攝的視頻悄悄在網絡上流傳開來:南海某海域,美國“林肯”號核動力航母正與補給艦進行橫向補給,甲板上人員忙碌。就在這時,一艘灰色艦影悄無聲息地切入畫面——修長的艦體、簡潔的隱身設計,正是中國海軍的055型萬噸驅逐艦。它距離“林肯”號如此之近,用網友的話說,“幾乎能看清美軍官兵的臂章”。

這一幕發生在2024年8月,當時“林肯”號正與意大利“加富爾”號航母在西太聯合演習,可謂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誰也沒想到,就在航母編隊最脆弱的補給時刻,055大驅卻能一舉突破層層的護航,直抵最核心的戰略區域。

但隨着補給的到來,爲了能順利接收到所需的物資,我們不得不將自己的航母的航速大大降低至僅12節的低速下,甚至連艦載的飛機都無法正常的起降,而那些原本就比較脆弱的護航艦艇也只能將自己的陣型收緊,導致了我們的防禦體系的瞬間的暴露,055選擇此時抵近,絕非偶然,而是精準抓住了美軍戰術上的“命門”。

而且055的這一系列動作也並非一時的莽撞之舉,據分析,055的這一系列動作都有其深思熟慮的戰略性和戰術性,正是這使得美軍對054A的性能的判斷常常會產生誤區。它既未啓動火控雷達,也未顯露攻擊姿態,只是以“存在感”施壓。

這種“非接觸式威懾”背後,是中國海軍日益成熟的體系化作戰能力:太空中的偵察衛星實時追蹤航母軌跡,岸基雷達與長航時無人機持續監控,數據通過指揮中心秒級同步至055艦橋,這艘萬噸大驅看似“單刀赴會”,實則背後是一張覆蓋海天的高科技監視網。

可就其爲什麼會“貼近”了,就得從其作爲一艘真正的戰艦的“心理震懾”和對戰場的“實戰邏輯”兩方面去解讀了。

鷹擊-21的末端速度可達10馬赫,從發射到命中千公里外目標僅需幾分鐘,現有艦載防空系統難以攔截。但要真打起來055就別想在美軍的航母打擊圈外就能“一擊致命”了。

然而,和平時期的“貼臉”行動,更像是一種戰略語言——用近距離的壓迫感宣告:“我能看見你,也能觸及你,而你防不住我。”

其恐怖的就在於它的射程與速度都能達到令人咋舌的極限的同時,又具有了無可匹敵的可攀高的“天險”的空中飛行的特點,使其成爲目前我國空天防禦的最可怕的“利劍”。藉助其可實現“打水漂”式的高超音速滑翔彈頭的機動性,使得傳統的雷達的預測攔截的誤差高達數公里。

但令人驚歎的是,僅一枚攜帶800公斤戰鬥部的21式鷹擊反艦導彈就足以將1.5米的航母甲板“碾壓”一片,而如果配以能將艦載的電子系統瞬間癱瘓的電磁脈衝彈頭的威力就更不在話下了。

由此可見美軍的航母戰鬥羣的生死之重,若美軍的航母被我軍的“東風”系列的中遠程陸基反航母導彈中了兩枚,必將將其航母的戰鬥力降低數月之久,甚至可能造成航母的戰鬥力“半死不活”。這就使得美軍的航母在海戰中都將失去其先發制人的主動權,對我軍的反航母導彈的攻擊具有極大的致戰力和致勝力。

這種威懾力正在重塑西太力量平衡。過去,美軍航母可在第一島鏈內自由巡航,艦載機1000公里的作戰半徑足以覆蓋關鍵水道。

如今,055搭載的鷹擊-21將“絕對殺傷區”向外推至1500公里,迫使美軍航母戰時不得不後撤至關島以東。

2025年南海演習中,2艘055與4艘052DL驅逐艦模擬齊射120枚鷹擊-21,成功“癱瘓”雙航母編隊,進一步印證了這種非對稱優勢。

從對055的近距離“近拍”中不難看出,美軍的護航驅逐艦竟未能及時地對其“亮劍”般的出現做出相應的反應,更透露了美軍長期以來的對我海軍的戰略上的鬆懈。

可以看出,無論是2021年美艦過航臺海的時機把握,還是2024年美日菲的聯合軍演中我們就能以052D的戰機抵近菲海岸35海里的監視,都充分地透露了我們對西太的戰場的精準把握,似乎也在不斷地向世界傳遞着這樣一個清晰的信號:西太的戰場再也不是單向的透明的戰場,任何的軍事行動都將在中國的視野之內。

水面艦艇的“視覺威懾”與導彈的“超視距殺傷”,共同構成中國海軍遠洋作戰的一體兩面。當航母殺手與體系化偵察網絡結合,昔日的“海洋霸主”不得不面對一個新常態:每一次補給、每一次演習,都可能有一雙眼睛在暗處凝視,而一枚10馬赫的“死神”早已在遠方箭在弦上。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