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擲88億美元狂購軍備!海陸空三軍全面升級,今年已燒錢226億
印度豪擲88億美元狂購軍備!海陸空三軍全面升級,今年已燒錢226億
印度國防採購委員會大筆一揮,一筆88億美元的鉅款砸向軍購市場,這已經是今年第三次大規模採購行動。
印度國防採購委員會(DAC)在本月23日批准了一項價值88億美元的國防採購計劃,這是印度2025年內的第三次大規模軍購。就在今年3月,印度剛剛通過了62.6億美元的採購案,8月又批准了76億美元的預算,加起來十個月內豪擲226億美元用於增強軍力。
藉助了NAMIS系列的反坦克導彈系統、地面移動的電子情報系統(GBMES)以及一大批的高機動車輛等三大核心裝備的強大之力,陸軍的戰略戰術地位也就大大提高了。與傳統的“毒蛇”導彈相比,其可的NAMIS系統的全天候的紅外成像制導使其具有了翻一番的打擊範圍.。
其所裝的GBMES電子情報系統可謂“順風耳”,能對數百公里的周邊地面電臺和雷達的信號都能24小時不間斷的“耳目”一應俱全。藉助高機動車輛的助力,我們已經將其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惡劣山地的測試通過率高達90%,徹底地解決了我們邊境的山地的後勤保障的難題。
海軍方面收穫最大亮點是採購一艘2萬噸級兩棲攻擊艦,這是印度史上最大兩棲艦艇,能搭載6架直升機、4艘登陸艇和近千名陸戰隊員。隨着這艘艦艇的服役,印度海軍將首次具備了真正的遠距離、大規模的兵力投送的能力,從而實現了從“近海的防禦”向“遠洋的控制”的戰略的深刻的轉型。
藉助對海軍的這一大力支持,尤其是ALWT先進的輕型魚雷的採購,也讓我們看到了海軍對國產的自主研發的武器的信心與決心,尤其是這款印度自主研發的45節的射程達10公里的魚雷就專門用來填補了海軍反潛的短板。
隨空軍的升級,也將首裝一套“協同式遠程目標摧毀系統”,這一系統不僅可將先進的偵察無人機的遠程感知能力、遠程巡航導彈的遠程精準打擊能力等相互“呼應”地協同作戰,而且將將空軍的指揮系統也納入到這一協同的“大舞臺”上,使得空軍的打擊半徑將大大超過500公里以上。
憑藉對“布拉莫斯”的進一步的改進,系統內的巡航導彈不僅將其原有的300公里的射程大大地提升到了500公里的遠程戰力,而且在去年的測試中也將500公里外的模擬機場全部摧毀了。
此次印度的軍事裝備採購不僅僅是簡單的更新了幾款武器,更是對其軍事的深度的戰略性改革.。從3月升級現有裝備,到8月補充遠程打擊能力,再到10月完善三軍協同,印度正在下一盤大棋。
印度計劃在2025年成立“聯合作戰司令部”,推動各軍種從“單一強”轉向“體系強”。今年9月,印度已經在阿拉伯海舉行了“Tropex”聯合演習,測試兩棲攻擊艦模型與空軍戰機的協同登陸能力。
軍事專家分析,印度試圖將過去分散在各個軍種的“珍珠”串成一條“項鍊”,而聯合作戰理念就是那條線。這種轉變意味着印度軍隊正嘗試整合作戰資源,構建現代化作戰體系。
三軍協同作戰能力一旦形成,印度將能夠實施更加複雜的軍事行動,在印度洋地區發揮更大影響力。
印度官方宣稱這次採購中國產裝備佔比45%,高於去年的32%,展現了對“印度製造”的支持。但歷史經驗表明,印度自主研發裝備的道路並不平坦。
DRDO(印度國防研究發展組織)研發的“光輝”戰機經歷了30多年才列裝,而“阿瓊”坦克因技術問題,陸軍原計劃採購124輛最終只買了46輛。
印度計劃到2025年實現國防裝備70%本土化的目標,但按目前進度,這一目標恐怕難以實現。
印度軍工體系面臨核心技術缺乏、產業鏈不完善等挑戰。許多關鍵部件如高端芯片、精密傳感器、先進複合材料等,印度仍無法自主生產,必須依賴進口。
印度2024年國防預算達835億美元,其中27%以上用於裝備採購,而財政赤字率高達5.8%。如此龐大的軍費開支,對於一個人均GDP僅2500多美元的國家來說,負擔不小。
與此同時,印度還面臨嚴重的民生問題。批評者指出,這些軍購資金本可用於解決教育、醫療和基礎設施等緊迫的社會需求。
印度在軍購交付上也存在拖延問題。2020年從法國購買的“陣風”戰機,原定2022年交付完畢,結果推遲到2024年才完成。這次新採購的兩棲攻擊艦要等到2028年才能建成,中間是否會出現延遲仍是未知數。
印度還面臨美俄裝備兼容性難題。印度一邊與美國籤協議購買MQ-9B無人機,一邊又與俄羅斯合作升級S-400防空系統。美國有CAATSA法案,如果印度購買太多俄製裝備,可能面臨制裁風險。
周邊國家已經對印度的軍購狂潮作出反應。巴基斯坦在10月宣佈購買30億美元的中國殲-10CE戰機,斯里蘭卡和馬爾代夫則加強與中國在海事安全領域的合作。
印度洋的棋局已經擺開,但想要真正成爲軍事強國,印度需要克服的障礙遠不止花錢買東西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