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宣稱破解霹靂-15導彈,中方被迫換裝?專家:三哥又貢獻神論
印度媒體最近拋出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神論”:中國空軍正在減少霹靂-15空空導彈的採購量,原因竟是印度在印巴衝突中撿到了未爆的霹靂-15E導彈殘骸,併成功破解了其核心技術,迫使中國不得不轉產新型號“霹靂-16”。這一說法在印度軍事論壇上瘋傳,卻讓軍事觀察家們直呼“邏輯感人”。
印度“國防研究”網站信誓旦旦地列舉了幾大“證據”,包括援引所謂《中國國防報》的報道和社交媒體上中國網友的討論,聲稱“巴基斯坦戰後審計顯示霹靂-15在電子對抗中失敗率超40%”,並斷言中國因導彈祕密被印度掌握而陷入“不安”。可仔細一查,這些所謂的依據根本站不住腳。
有細心網友檢索了近期的《中國國防報》和《解放軍報》,壓根沒找到任何關於“削減霹靂-15採購”或“增產霹靂-16”的官方消息。至於“霹靂-16”這個型號,在中國官方裝備序列中至今未見蹤影,更像是印媒憑空臆想的產物。
這場風波起源於今年5月的印巴空戰。當時巴基斯坦發射的一枚霹靂-15E導彈未引爆墜入印度境內,被印軍回收。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如獲至寶,高調宣佈要對導彈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導引頭、雙脈衝發動機推進劑和抗干擾算法進行逆向工程,並揚言將技術用於國產“阿斯特拉Mk-2”導彈的升級。
更戲劇性的是,印度方面最初貶低該導彈“技術落後”,五個月後卻改口稱共獲得了“10枚完好無損的霹靂-15”,並稱贊其是“逆向工程的寶貝”。這種前後矛盾的說辭,被網友調侃爲“口嫌體正直”。
軍事專家指出,印度即便拿到了導彈殘骸,也幾乎不可能破解核心技術。霹靂-15E是外貿型號,其雷達爲2015年的舊型號,算法經過加密處理,關鍵部件性能與解放軍自用版存在代差。
雙脈衝發動機的燃料配方、氮化鎵材料芯片等核心技術根本無法從殘骸中反推。更何況現代先進導彈普遍配備自毀裝置,核心電子部件在墜毀後很難完好保存。印度軍工體系長期面臨基礎薄弱、整合能力差的問題,其國產“光輝”戰機和“阿斯特拉”導彈項目進展緩慢,想靠“撿破爛”實現技術飛躍,無異於天方夜譚。
有趣的是,印度曾指責中國“虛標”霹靂-15E射程。出口版標稱145公里,但在5月空戰中,巴軍殲-10C在200公里外成功擊落印度陣風戰機,讓印軍飛行員措手不及。這一戰果反而讓霹靂-15在國際軍火市場“一戰成名”,中東、非洲多國紛紛詢價,中國自動化生產線已開足馬力應對訂單。
實際上,中國早已實現霹靂-15的24小時全自動生產。生產線的公開往往意味着更先進的型號已經列裝部隊。即便印度耗時十年勉強仿製出霹靂-15E,中國新一代空空導彈恐怕早已形成戰鬥力。印媒的炒作,更多是出於政治宣傳的需要,試圖沖淡空戰失利的尷尬,爲國產項目爭取預算。這種“神論”背後,暴露的恰恰是對技術代差的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