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種空氣污染物給人類帶來的死亡風險最大?

來源: 更新: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 一手掌握一週重大科技新聞



撰文 | 姚湧 小學森 廬州月

責編 | 既來知



1 哪種空氣污染物給人類帶來的死亡風險最大?


圖片來源:pixabay.com


環境空氣污染是造成人類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近日,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學院Yuming Guo團隊整合了1998年至2021年間12個國家和地區482個城市的每日死亡率和空氣污染物(二氧化氮[NO2]、臭氧[O3]、細顆粒物和二氧化硫)數據,並通過空氣質量健康指數多污染物綜合分析模型AQHI multi分析了各類污染物對人類死亡的風險權重值。AQHI multi模型由Yuming Guo團隊開發。與現在使用的分析方法相比,AQHI multi在捕捉空氣污染急性死亡率方面性能更加優越。結果顯示,O3和NO2是造成人類死亡的主要空氣污染物,致死權重在各國/地區佔70%以上。此外,O3的權重在大多數國家/地區呈現出不同程度的上升趨勢。相關論文於10月14日發表在One Earth雜誌。

►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oneear.2025.101488


2 口服維生素C可預防卵巢衰老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卵巢是女性最先衰老的器官之一,其功能衰退主要表現爲卵泡儲備耗竭和卵子質量下降。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國家老年疾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Si Wang團隊通過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證實,口服維生素C對卵巢衰老具有保護作用。在該研究中,食蟹猴(Macaca fascicularis)每天按照30毫克/千克體重的劑量經口補充維生素C,共持續40個月,相當於人類年齡跨度10年。結果顯示,維C組猴子的關鍵衰老生物標誌物,如氧化應激和卵泡耗竭水平都顯著降低。維生素C可以使卵母細胞和體細胞的生物年齡分別年輕化1.35年和5.66年。該研究強調了維生素C在對抗靈長類動物卵巢衰老中的作用,併爲開發針對人類卵巢衰老的干預措施提供了思路。據瞭解,鮮棗、獼猴桃和柑橘類水果的維生素C含量較高。相關論文於10月14日發表在《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雜誌。

►文章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stem.2025.09.008


3 母乳餵養爲何能降低女性乳腺癌風險?


圖片來源:pixabay.com



數據顯示,分娩和母乳餵養可降低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風險,尤其是三陰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但其中的免疫機制尚不清楚。近日,墨爾本大學癌症研究部Sherene Loi團隊發現,分娩可以誘導包括組織駐留記憶(tissue-resident memory,TRM)樣CD8+T細胞在內的免疫細胞在人類正常乳腺組織積累。在乳腺癌小鼠模型中,妊娠後哺乳和產後修復推動了CD8+T細胞在乳腺的積累,與腫瘤生長減緩和腫瘤內免疫細胞浸潤增加相吻合。如果將小鼠體內的CD8⁺ T完全清除,哺乳的抗乳腺癌效果也會歸零。重要的是,哺乳和產後修復對於這種CD8+T細胞依賴性腫瘤生長抑制缺一不可。臨牀數據也顯示,具有分娩經歷的婦女在罹患原發性TNBC後,腫瘤組織的T細胞浸潤更多,治療結局更好。相關論文於10月20日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

►文章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713-5


4 逆轉飲食誘導肥胖的神經靶點

圖片來源:pixabay.com


卵泡抑素樣1(FSTL1)是一種調節外周組織能量代謝的信號分子,在大腦中也有表達。近日,重慶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內分泌科Mengliu Yang團隊發現,FSTL1在小鼠下丘腦,特別是弓狀核(ARC)中富集,而飲食誘導肥胖(DIO)和自發性Ⅱ型糖尿病小鼠(db/db小鼠)的FSTL1表達較低。刺鼠相關肽(AgRP,下丘腦弓狀核區域的一種神經肽,作爲黑皮質素受體MC4R的內源性拮抗劑參與攝食行爲和能量代謝調節)神經元特異性Fstl1缺失增加了DIO小鼠的食物攝入量,降低了能量消耗,並損害了胰島素敏感性,而AgRP神經元中Fstl1的過表達造就了相反的表型。經鼻遞送FSTL1可促進DIO小鼠體重減輕,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從機制上講,FSTL1與胰島素信號傳導調節分子Akt相互作用,抑制了FoxO1的核轉位。該研究爲治療肥胖相關的代謝紊亂提供了一個新靶點。相關論文於10月21日發表在《神經元》(Neuron)雜誌。

►文章鏈接:

https://www.cell.com/neuron/fulltext/S0896-6273(25)00749-4


5 蚊子的全球入侵動態分析


圖片來源:pixabay.com


蚊子是包括瘧疾、登革熱在內的衆多人類疾病的傳播媒介。蚊子從原始居住地向其他地區的地理擴張將極大的推進疾病的傳播。近日,葡萄牙里斯本大學地理研究中心César Capinha團隊對全球人類病媒蚊子的首次報告記錄(即入侵物種)進行了彙編和分析。結果顯示,全世界共有45種蚊子(約佔已知傳播人類病原體的蚊子的25%)作爲入侵物種從原駐地擴散,其中28種蚊子已在至少一個地區定居生活。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新物種的引入急劇增加,僅自2000年以來,就有12種蚊子首次記錄在其原駐地範圍之外。最初,大多數區域引進的蚊子都是非洲本土物種,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亞洲蚊子逐漸佔據主導地位。北美、澳大利亞和歐洲仍然是主要的被入侵地。詳細數據於10月22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

►文章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64446-3


6 快速檢測腦出血的水凝膠系統


圖片來源:pixabay.com


腦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種嚴重的腦血管急症,死亡率和致殘率極高,佔所有中風的20-30%。當前對腦出血的診斷主要依賴CT和MRI,價格昂貴,流程複雜,且醫院外使用場景有限。近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Zhe Xue團隊開發出一種集成水凝膠超表面技術和機器學習的便攜式微波檢測設備,可用於無創、快速檢測腦出血。研究人員通過優化電磁波穿過水凝膠超表面的傳播路徑,減少了電磁信號的顱骨衰減,提高了傳輸效率。在小鼠模型中,該系統檢測30 μL腦出血的靈敏度爲100%,特異性爲84.21%,準確率爲93.75%。水凝膠超表面的加入使ICH的檢測準確率提高了7.8%。該方法有望爲腦出血患者提供高效的早期診斷解決方案。相關論文於10月21日發表在iScience雜誌。

►文章鏈接:

https://www.cell.com/iscience/fulltext/S2589-0042(25)02077-2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