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F-15J從囂張到趴窩,中國殲-20讓對手不敢升空
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航空自衛隊的飛行員駕駛着F-15J戰鬥機在東海上空巡航時,恐怕從未想過有一天會連起飛的勇氣都喪失殆盡。當時,中國空軍的戰機以老舊的殲-6、殲-7爲主,就連剛剛引進的蘇-27SK也僅有寥寥數十架,面對日本200多架亞洲頂尖的F-15J,中國飛行員只能眼睜睜看着對方貼近挑釁,甚至被迫提前返航。
這種被動局面持續了整整二十年。2007年9月,中國空軍從安徽懷寧基地連續兩天出動43架次飛機飛越春曉油氣田,日本航空自衛隊緊急升空攔截12次,雙方最近距離僅5公里,那是東海對峙的序幕,日本憑藉F-15J的超視距作戰能力和先進導彈,完全佔據上風。
次年4月,日本3架P-3C反潛機甚至從東海一路追擊中國電子偵察船至黃海,直到距中國領海80海里才離開,中國空軍一度無力即時反應,直到同一天P-3C再次出現,才首次出動兩架殲-10A伴飛20分鐘,算是拉開了反擊的序幕。
摩擦在2010年後愈發頻繁。日本單方面將防空識別區擴至釣魚島上空,試圖製造“中國侵犯”的假象。
2011年4月至7月,日本航空自衛隊針對中國飛機的緊急升空次數達83次,同比暴漲350%,平均每天兩次以上,彼時中國先進戰機數量有限,日本甚至把對峙當作練兵機會,局勢對中國極爲不利。
轉機出現在2013年11月23日。中國宣佈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要求區內飛行器報告身份。日本試圖挑釁,派出F-15掛彈跟蹤中國圖-154M偵察機,結果中國兩架蘇-27帶彈攔截,雙方最近距離30米,日本最終被迫撤離。這一回合徹底扭轉了態勢,中國空軍從此從被動響應轉爲主動反制。
2014年春節期間,日本戰機再次闖區,中國兩架蘇-30直接掛彈升空,擺出不怕擦槍走火的架勢,日機迅速撤離。
真正的技術碾壓發生在2016年6月17日。兩架中國蘇-30MKK在釣魚島上空與日本F-15J對峙時,日機突然開啓火控雷達試圖鎖定,中國飛行員迅速機動擺脫,反而繞到F-15J側後方形成“咬尾”態勢。
日機無法脫身,只能釋放干擾彈倉皇逃離。新加坡媒體稱這次纏鬥“幾乎引發空戰,日本完敗”,此時日本才意識到,F-15J已嚴重老化,190架中僅40架能發射升級版導彈,而中國的殲-11B雷達探測距離超過150公里,可同時攻擊6個目標,空戰勝算渺茫。
中國空軍的逆襲源於裝備的爆發式發展。殲-11B系列產量超300架,四代機總數逼近千架,機齡均不超過10年。殲-16裝備數量已超350架,雷達探測距離比F-15J遠100公里,搭配射程200公里的PL-15空空導彈,能在日機進入攻擊範圍前率先擊落。更關鍵的是,2017年殲-20隱身戰機服役,其超音速巡航和隱身能力徹底壓制了日本空中力量。
日本曾幻想F-15J用機炮近距離擊落殲-20,結果實戰模擬中發現連雷達都無法發現殲-20,後來日本引進F-35,卻因交付緩慢、單價高昂(2.38億美元)僅獲得40餘架,而中國殲-20已裝備數百架。
如今的日本航空自衛隊陷入惡性循環。2023年,其緊急升空669次,其中479次針對中國飛機,幾乎每天都有任務。F-15J機體老化嚴重,最老的已服役44年,零件掉落事故頻發,飛行員甚至因擔心安全拒絕升空。
2024年12月的兵棋推演中,日本自衛隊模擬釣魚島衝突,結果6艘艦艇被擊沉,損失2000人,報告用紅字標註:“絕對避免與中國正面對抗”。
2025年5月3日,兩架日本F-15J超音速飛向釣魚島,在距中國海警船30公里處盤旋示威。結果第二天中國東部戰區發佈殲-16掛載PL-15演練的視頻,日機聞訊迅速撤離。同年5月7日,巴基斯坦用中國J-10C和PL-15擊落印度“陣風”戰機,日本媒體集體沉默,網友哀嘆“活着太難”。
二十年間,東海上空的較量從“日本必勝”變爲“避戰求生”,背後是中國航空工業從引進仿製到完全自主的跨越。日本依賴美國技術卻被“卡脖子”,F-15J升級計劃因美方漫天要價而擱淺;中國則靠自主研發將殲-20、殲-16等尖端裝備握在手中。
當日本飛行員在座艙裏面對滿是機械儀表的“鐘錶店”,而中國飛行員用一體化顯示屏掌控戰場時,較量的結局早已註定,天空還是那片天空,但攻守已然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