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次試飛幻影2000,天價談判爲何破裂? 一着棋錯險些改寫殲10命運
1982年6月,法國南部天空劃過一道銀白色軌跡,中國試飛員葛文墉穩穩握住幻影2000的操縱桿。這是他第七次駕駛這款西方三代機,座艙內計算機化的航電系統讓他印象深刻——地圖不再需要鋪在膝蓋上,瞄準目標只需對準顯示屏,戰機自動計算航路。落地後,他在內部報告中直言:“若與幻影2000空戰,對方不犯錯的情況下,我們幾無勝算。”
當時的中國空軍主力仍是殲6、殲7等二代機,超視距空戰能力幾乎爲零。幻影2000的機動爬升能力、中低空盤旋性能讓考察團驚歎,其配備的“米卡”中距彈和魔術格鬥彈更讓中國意識到代差壓力。法國達索公司熱情推銷,甚至允許中國飛行員多次試飛,但談判桌很快陷入僵局。
天價賬單與技術封鎖
法國開出每架6000萬美元的天價,相當於當時中國全年軍費預算的十分之一。若購買一個航空團規模的幻影2000,需耗資10多億美元,這還不包括配套導彈、維護體系和人員培訓。更關鍵的是,法國堅決拒絕轉讓核心技術與生產線。中國航空工業代表團清楚,單純購買整機如同“租借戰鬥力”,無法扭轉技術被動局面。
同一時期,美國也向中國推銷“閹割版”F-16/79,換裝老式J79渦噴發動機,雷達縮水至無法發射中距彈。而F-14“雄貓”雖性能強勁,同樣卡在技術封鎖線上。這些經歷讓中國意識到:依賴外購只會受制於人,自主研製纔是唯一出路。
殲10的生死抉擇
就在幻影2000談判僵持時,成都飛機研究所悄然啓動殲10項目。若當時引進幻影2000,按照中國“引進-仿製”的傳統,殲10極可能下馬,國產版幻影2000或將頂替“殲10”的代號。但幻影2000的無尾三角翼佈局存在固有缺陷——起降距離長、低速性能不足,法國自己在後續“陣風”戰機上改用鴨翼佈局便是證明。
更嚴峻的是,臺灣地區90年代購入60架幻影2000-5型。若解放軍列裝同款戰機,兩岸戰機性能參數將高度透明,戰術對抗易被預判。
自主之路的深遠收穫
放棄幻影2000後,中國集中資源攻堅殲10項目。採用鴨式佈局、數字電傳飛控等創新設計,2004年殲10服役時,其綜合性能已超越幻影2000基礎型。更關鍵的是,通過殲10的自主研發,中國積累了氣動設計、航電集成、導彈協同等全套技術經驗,爲後來的殲20、殲35奠定基礎。
90年代中國轉向引進蘇27生產線,但沈飛團隊在消化蘇27技術時發現,其結構強度不足、複合材料應用落後。正是成飛通過殲10培養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後來的殲11、殲16系列上實現“青出於藍”的改進。
回望歷史,幻影2000的“擦肩而過”反而成爲中國航空工業的關鍵轉折。沒有依賴外來模板,中國戰機設計團隊在摸索中構建了獨立的技術體系。今天殲10C配備有源相控陣雷達與霹靂15導彈,綜合作戰能力遠超幻影2000最新改型,這條自主之路的回報,遠非當年省下的十幾億美元所能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