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1掛載全球獨一份,光速打擊改寫空戰,老牌航炮面臨淘汰?
近日央視軍事頻道曝光的一則畫面在軍事界掀起了不小的軒然大波:一架殲-11戰鬥機的主翼下赫然掛着一塊標註“激光武器”的流線型的吊艙,似一顆“未來的明珠”突然閃現在軍事界的天空上,讓無數的軍迷們都如墜雲霧之中,紛紛對此表示了極大的興趣和好奇。
其首次曝光的“殲-11光速版”同時,中國的空軍也正式“亮出了”了全球首款現役的機載激光武器,從而意味着我們率先把“光速的打擊”搬上了天空,老舊的殲-11就靠着這套系統就一下子從垂暮的老將轉變爲了空戰技術的驗證平臺。
其之所以能夠在毫無防備的對手面前直接實現“光速”打擊,顛覆了傳統的導彈的攔擊邏輯。可謂“一秒鐘的閃電,千里之外的殺招”,其發射的激光束每秒可達30萬公里的遠程打擊能力,指哪兒打哪兒,對面那一枚導彈還沒反應過來就可能被它的“一閃而至”的“火力”給燒穿了導引頭,幾乎沒有給對面任何的迴避反應的機會。
據央視的測試畫面披露,該新一代激光兵器即使5公里外都能直接將靶機的油箱給“點”燃,更爲可怕的是,即使10公里外的3毫米的鋼板也能“一擊”擊穿。可謂一舉超越了傳統的干擾彈的攔截成功率的90%以上,遠遠的高於了傳統的干擾彈的30%的攔截成功率.。
爲啥選殲-11這種“過氣”戰機?道理簡單得很:新技術總得有個試煉場。就像渦扇-10B矢量發動機先上殲-10B測試一樣,殲-11成本低、技術成熟,正好用來打磨激光武器的可靠性。等技術完善了,未來殲-20、殲-35甚至六代機都能直接受益。
在激光武器的不斷崛起背景下,不得不對傳統的航炮的存在價值提起了質的疑問。可見美軍的F-22、F-35在近身搏鬥的時刻還都把航炮作爲最後的“後手”,而中國的殲-20、殲-35早就將其一一取消了。
與此相比,現代的超視距空戰時代就完全把航炮的作用抹殺了,甚至還會因爲開火而暴露自己的隱身特性,的確有些雞肋的存在感了。
與傳統的幾十萬一發的導彈相比,僅憑一兩顆幾十塊錢的激光“一槍”就能將“無人機”徹底“癱瘓”,將敵方的機動部隊的各類雷達、通信、指揮等重要的戰機設備徹底“癱瘓”,並可將導彈也攔截的威力可想而知。其無形的性質使其對敵方的打擊極具殺傷力,甚至敵人捱了打都找不到我們這根“刺”的源頭.。
這套系統背後是實打實的技術突破。中國走的固體激光路線,用機載電力驅動,靠光子晶體光纖技術實現高功率輸出。中電科54所研發的晶體材料能承受超高激光強度,加上高超音速發電機,把設備體積壓縮到傳統系統的五分之一,大小就和副油箱差不多。吊艙還做了減阻設計,對戰機機動性影響不到5%。
放眼全球,美國的機載激光武器還在試驗階段,日本的技術射程太短,而中國的“寂靜獵手”激光系統早已在沙特創下單日攔截13架無人車的實戰紀錄。這次殲-11的亮相,標誌着中國在定向能武器領域實現了海陸空全覆蓋,真正領跑全球。
當然,激光武器還沒完美到無懈可擊,它的功率提升、複雜天氣適配仍是難題,短時間內未必能完全取代航炮。但光速打擊、低成本、無限彈藥的特性,已經讓空戰規則開始改寫,未來空戰或許是殲-20帶着無人機羣遠程獵殺,再用激光武器織成“絕對防禦網”,那時候,航炮大概真要進博物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