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1掛載激光炮?光速攔截導彈!殲-20能否搭載?空戰規則或改寫
近日央視軍事節目曝光的那組殲-11B的CG畫面卻讓我們眼前一亮:它的機翼下方赫然就掛着兩個粗壯的圓柱形的吊艙,讓人不由得想起了幾年前剛剛出現在世上的殲-10的“大腿”。同爲第四代的殲-11B,能否超越了前輩的“大腿”呢?
這就需要我們拭目以待了。
不經深入的解剖之外,初看上去就像一臺電子戰的設備或一塊副油箱的那樣,卻實際上就是中國首次對外公開的機載激光武器系統。顯然,其兩者體積均堪比殲-10的800升的副油箱,都專門安裝在機翼內側的重型掛架上,就其形制、佈局都明顯是爲應對高能耗的武器的重量與供電的需求而設的。
但這款以激光爲主的“機炮”並非傳統的機炮的替代品,其設計的初衷更是深深的體現了對自衛的防禦。伴隨現代空戰的不斷升級,已經從以往的“炮炮”互射的時代徹底的走向了以“炮”對“導”甚至更高的“光”爲主的對抗,而敵機的雷達制導的導彈的百公里的外發射也將攔截來袽的導彈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了。
以其對5公里外的目標的瞬時鎖定和對其導引頭的瞬間熔燬的殺傷概率高達90%的超高的殺傷效能就足以令它成爲了近幾年來陸續問世的各種新型的導彈中殺傷效能最高的“王者”,其“發現即摧毀”的戰機效能,就連傳統的防空導彈也難以相比.。
採用其對成本的“革命性”的降低手段,激光武器的真正的最大優勢就體現了出來。但用價值百萬的高超的導彈去攔截一兩百塊的廉價的無人機,真的是“以小殺大”、“大炮打蚊子”啊。
而其一枚的激光炮的單次發射的成本都只有大約一美元的級別,只要我們那架飛機的電力就足夠了就能持續的作戰了。但當面臨一羣無人機的蜂羣式的攻擊或是飽和的導彈的打擊時,激光武器就能以其獨有的“無限的彈藥”爲依託,徹底地將“彈藥有限”的戰場的經濟學徹底打破。
殲-11B能搭載激光武器,得益於中國突破的“能量綜合機電系統”。激光發射需瞬間爆發巨大電能,還會產生高熱。
科研人員在戰機上加入儲能與儲熱裝置,峯值供電時智能調配能源,既滿足激光射擊需求,又減輕發動機負擔,吊艙自身也集成散熱模塊,避免高溫損毀設備。
殲-20作爲隱身戰機,取消航炮的設計曾引發爭議,若導彈耗盡後陷入近戰,僅靠兩枚格鬥導彈是否夠用?如今激光吊艙的出現提供了新思路,儘管殲-20目前以隱身任務爲主,外掛武器會破壞隱身外形,但未來或可針對任務靈活選配,激光吊艙體積與導彈相當,對氣動影響較小,必要時掛載能極大增強近防能力。
激光武器也有軟肋,大氣中的水汽、雲霧會吸收激光能量,導致射程銳減。沿海溼度70%時,300千瓦激光的有效射程可能從100公里驟降至20公里。中國採用“雙波段自適應校正系統”動態調整光束,降低能量損耗。此外,激光能否擊穿旋轉鏡面或特殊塗層的防護,仍是攻防博弈的焦點。
從陸地“寂靜獵手”到海上LY-1艦載激光炮,中國激光防禦體系已覆蓋海陸空三域。殲-11B的激光吊艙雖是試驗性裝備,卻標誌着機載激光武器邁向實戰化。未來六代機若集成更強大的能源系統,激光或從防禦工具升級爲主戰武器,甚至直接摧毀敵機傳感器。
空戰規則正在被光速改寫。當導彈呼嘯而來,一束光可能成爲戰機最可靠的“護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