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35借鑑F-35教訓,彈艙載彈量大增,美國竟成中國試錯工具?

來源: 更新:

殲-35的彈艙門緩緩打開,6枚霹靂-15導彈蓄勢待發,這一刻美國F-35的設計缺陷反而成爲中國戰機進化的階梯。

其一經亮相就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的“中國造的隱身機”終於“亮相”了之際,它不僅將中國的航空航天工業推向了世界的頂級,也將中國的空軍的實力一舉提升到了世界的前幾名。

作爲中國新型的隱身艦載戰鬥機的殲-35的“亮相”,無疑將進一步加深了國人對中國的航空航天工業的信心,也將更加充分地體現了中國的空軍的強大實力,對於世界的和平穩定也將起到更加的重要的作用。

其17.3米的機身不僅比美軍的F-35C大了整整1.6米,而且還將驚人的6枚中距的空空導彈都能裝下,並將超過8噸的內部燃油也都“攬”了進來。

軍事愛好者們議論紛紛,一架中型戰機如何實現如此強大的載荷能力?答案就藏在殲-35的設計理念裏。

殲-35在設計階段做了一件聰明事——認真研究了美國F-22和F-35的優缺點。美國這兩種五代機在彈艙設計上各有各的麻煩:F-22彈艙偏小,後期升級受限;F-35雖然有所改進,但還是存在侷限。

由此可見,中國的設計團隊對這一問題的把握也就格外的敏銳,在殲-35的研發初期就把彈艙的容量和多功能性作爲核心的指標而一一的落實了下來。既要“有彈”更要“好用、能裝、能適應未來”的真正的彈艙。

由此也可見,F-35C的彈艙長度和深度都相對較小,至今都尚未能夠將類似LRASM那樣的遠程反艦導彈給容納進去。由此可見,F-35C的這一設計之短,幾乎將其對反艦的戰略性質降格爲對艦的打擊性質,同時也使得其在反艦的同時也將其隱身的戰略性質完全的犧牲了。

殲-35正好抓住這個痛點,把彈艙設計得既能裝下6枚霹靂-15中距彈,還能攜帶從100公斤級到1噸級的各種空面彈藥,甚至包括超音速反艦導彈。

其“肚量大”的祕密就在於一系列的製造工藝的創新和不斷的攻關之中。其在同類的戰機中都具有明顯的結構和重量的優越性。

最核心的技術是3D打印和整體化設計。殲-35開創性地採用3D打印製造薄壁結構體,使零件數量減少約50%,重量減輕約38%,同時翼根高度也減小了四分之一。

憑藉對整體的精心設計,殲-35的融合區不僅能將傳統的機身結構的重量減少了30%,同時也將零件的總數大大減半了,有效的將疲勞最容易產生的薄弱的部位也都給淘汰了,相對的等效的剛度也就反而得到了約30%的提升。依託於對車輛的這些關鍵的改進不僅使得我們能在較大的油耗的基礎上又能將油的儲量增加了數百千克,而且也使得了製造成本的顯著的降低。

拓撲優化技術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項技術按照載荷分佈需求,把材料集中放在最能發揮作用的地方,使結構重量減輕超過60%,使用壽命和材料效率也大幅提升。

新材料應用同樣關鍵。殲-35大量使用超材料,實現隱身功能與結構承載的一體化,隱身結構重量減輕約一半,全壽命週期使用成本顯著下降。

將殲-35與美國F-35放在一起比較,差異立刻顯現。殲-35不僅機身更長,最大起飛重量也達到約35噸,爲其攜帶更多燃油和武器提供了基礎。

彈艙容量是殲-35的明顯優勢。它能容納6枚霹靂-15或霹靂-16空空導彈,還能攜帶至少12枚小直徑炸彈,或者2-4枚中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這遠超F-35的載彈能力。

作戰半徑方面,殲-35在無空中加油的情況下可達1200公里,超過了F-22的作戰半徑。這意味着殲-35能在更遠的距離上執行任務,爲航母編隊提供更強的防禦縱深。

可靠性方面,殲-35也顯示出後發優勢。美國國防部公佈的數據顯示,F-35存在800多項設計缺陷,發動機、彈射座椅和機身材料等方面問題一直未能解決。

2020年,美軍F-35機隊平均完成任務能力率僅爲39%,遠低於預期目標。而殲-35採用“一機多型空海孿生”發展模式,技術複用大大提高了關鍵技術的成熟度和系統可靠性。

殲-35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是中國海軍向遠海防衛型轉變的標誌性裝備。2025年9月,殲-35與殲-15T、空警-600三型艦載機成功完成在福建艦上的首次彈射起飛和着艦訓練,表明中國航母戰鬥力建設邁上新臺階。

軍事專家張雪峯分析認爲,殲-35的隱身性能位居世界五代機前列,它的列裝是中國海軍艦載航空兵打擊能力的一次重大升級。殲-35表面乾淨,表明隱身設計達到世界一流水平,這對航母編隊的生存能力和突擊能力至關重要。

需求方面,保守估計未來10到15年內,中國海軍和空軍對殲-35的需求可能超過600架。這些戰機將逐步替換老舊的殲-7、殲-8以及早期的殲-10、殲-11系列,與殲-20形成“高低搭配”的作戰體系。

殲-35與殲-20、055型驅逐艦等先進裝備的協同作戰,將大幅提升中國應對周邊五代機威脅的整體能力。特別是在航母編隊中,殲-35與空警-600預警機、殲-15D電子戰飛機等配合,可形成完整的海上作戰體系。

隨着福建艦三型艦載機更多彈射畫面公開,軍事愛好者們看到殲-35在航母上起降的流暢動作。殲-35總設計師孫聰院士揭祕的三大核心技術——隱身設計、高度集成和小體積高信息化,已經得到實戰化檢驗。

放眼未來,中國海軍艦載機部隊正在發生質變。那些曾經困擾美國戰機的問題,反而成了中國航空工業避開彎路的警示燈。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