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着後大腦在“偷偷加班”?科學家揭示睡眠鞏固記憶的真相

來源: 更新:

人的一生,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不光是人,小到果蠅,大到哺乳動物,幾乎所有的生物都離不開睡眠。

如果說“寸金難買寸光陰”,那我們一生不知丟掉了多少金子。可爲什麼我們進化至今,仍要保存睡眠這個習慣?你有沒有好奇過,在我們陷入昏睡後,大腦到底在幹什麼?

“昏睡”的大腦在忙啥?

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科學家發現,睡眠期間大腦會進行復雜的週期性活動,以幫助我們清理認知垃圾,鞏固有用信息。你以爲的“關機休息”,其實是大腦切換到“高效學習模式”,辛勤地整理、鞏固和強化我們白天的經歷與記憶。

那麼大腦具體在進行什麼樣的活動呢?要理解睡眠如何工作,我們就要深入大腦內部,去看看每一條神經突觸在睡眠期間會產生什麼變化。

白天,我們學習新東西時,大腦就像一個熱鬧的“信息集市”——神經突觸被頻繁使用,新突觸產生,舊突觸連接變得更強,整個集市活躍又嘈雜。可要一直這麼“熱鬧”,大腦會變得“過載”。就像手機同時運行太多程序會發燙卡頓一樣,新的信息會很難存入,這就是突觸網絡飽和。

於是,睡眠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給大腦“減負”。爲了避免大腦內存過載和能量消耗過大,我們需要通過“睡眠模式”來降低神經突觸的興奮度,同時按照一定比例削減其數量。這個過程就好比書店在打烊後,店員會把所有翻亂的書架重新整理一遍,讓整個店鋪恢復整潔有序的狀態,爲第二天的營業騰出空間。

那重要的記憶會不會被一併清除掉?別擔心,這正是睡眠最精妙的地方:在“整體縮編”的大背景下,那些標誌着重要記憶的突觸連接會被特殊保護,甚至進一步強化。科學家曾訓練小老鼠完成一個複雜的學習任務,並且在小老鼠睡覺後觀察它大腦中與學習記憶相關的神經突觸,發現與任務相關的這部分神經突觸連接被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下來(儘管其也經歷了一些興奮性下調)。

簡單來說,睡眠就是通過全局性地下調,讓重要的記憶連接凸顯和強化,使得我們想要保存的記憶“信號”從白天的“噪音”中脫穎而出,變得更加清晰和牢固。如果將大腦比作計算機,那麼經過了白天高強度的活動後,夜晚的睡眠就像是電腦的“關機”模式:此時大腦不僅會清理白天活動產生的“內存垃圾”,也會把重要的記憶信息上傳“雲端”,永久地保留下來。

睡眠中的記憶“交響樂”

有人可能會問了:既然要鞏固記憶,那我熬夜反覆看書,難道不比睡覺更有效?那還真不是——睡眠在鞏固記憶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這背後,藏着大腦一場精準同步的記憶“交響樂”。

我們的記憶,首先會存儲在大腦的“海馬體”中——這個腦區形似海馬,存東西的本事卻不太持久,記憶保存時間較短,很容易被其他信息干擾或者遺忘。而在睡眠期間,海馬體中的記憶會被分類轉移到大腦皮層中,此時的記憶不再是獨立短期的,而是與皮層中原有記憶形成連接,共同組成更加抽象的表徵長期存儲起來。這個過程就好像超市把新進的一批貨分門別類地碼到對應的貨架上,以便未來更好地篩選提取這些信息。

更神奇的是,在我們睡着後,白天的記憶就像過電影一樣,會重新在海馬體中以極快的速度(幾十倍速)“回放”,這個過程也叫記憶重放(replay)。就像導演在剪輯電影時反覆觀看關鍵鏡頭一樣,海馬體的重播就是在標記和強化這些記憶痕跡,爲下一步的傳輸做準備。

可存儲在海馬體中的記憶是怎樣傳輸到大腦皮層中的呢?這就需要三種腦波默契配合,在大腦上演一場精確同步的“交響樂”。

首先,大腦皮層會發出一種緩慢而有力的腦電波,稱爲慢波。它是這場交響樂的“總指揮”,爲整個大腦設定節奏。慢波用“上升期”發出統一指令:“是時候了!開始存儲!”

緊接着,接收指令的各個腦區開始運輸記憶。丘腦是海馬體和大腦皮層之間的“交通樞紐”。睡眠時,丘腦隔絕外界刺激,讓睡眠不被外面的光線和聲音干擾;而由丘腦產生的、頻率較快的紡錘波,會精準地嵌套在慢波的“上升期”內,爲來自海馬體的記憶信息開放“快速通道”,讓海馬體中存儲的短時記憶能夠被傳輸到大腦皮層中。

與此同時,海馬體在記憶重播的同時會產生一種非常高頻的波動,稱爲漣漪。這些“漣漪”會精準地搭乘上“紡錘波”這列快車,跟着一起往大腦皮層走。

當慢波、紡錘波和漣漪三者完美耦合,一條強大的信息傳輸鏈路就形成了。科學家通過記錄腦電波發現,在三個波形同時出現的睡眠期間,記憶重放首先會出現在海馬體,隨後也會出現在大腦皮層的各個區域中,這就意味着記憶成功從海馬體傳輸到了大腦皮層中。

當記憶信息通過“特快專列”抵達大腦皮層這個“總倉庫”後,最後的整合工作就開始了。大腦皮層不僅會接收新的記憶,還會將它和已有的、相關的舊知識進行“融會貫通”。例如,你今天認識了“貓”這個新動物,睡眠會幫助你把“貓”的形象、叫聲與你有的“動物”、“寵物”等概念聯繫起來,形成一個更完整、更立體的知識網絡。這也就是爲什麼睡眠不僅能幫助我們記住新東西,還能促進我們理解、創新和形成知識體系的原因。

睡眠纔是記憶“助推器”

由此可見,熬夜記憶的效果可能反而不如香香甜甜地睡一覺。現在你該明白,爲什麼自己花了那麼多精力熬夜背書、刷題,反而 “喫力不討好”。

尤其是對於還處於身體發育階段的未成年人來說,良好的睡眠和好好學習之間並不矛盾,反而能起到增益效果。而對於成年人來說,繁雜工作後擁有一晚充足良好的睡眠,不僅能讓我們忘記許多瑣碎的煩心事,還能讓我們的學習收穫、工作經驗、美好瞬間記得更牢。

給大腦一夜的時間,讓它安心地完成這場神奇的夜間魔術,你將會在清晨收穫一個更加頭腦清醒、敏銳和充滿創造力的自己。從今晚開始,做個好夢吧!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鄭佩琦 段威 王亮(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監製:中國科普博覽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