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業到底爛到了什麼程度?竟淪爲“消費型帝國”!
萬斯家鄉的工廠早就關了。波音虧了六年,底特律破產十年,中西部的工人孩子乾脆不念書了。
美國人還在刷卡消費,產業卻一個個空殼。工業塌方,是一個國家的慢性病,而美國這病,早就癌變了。
波音跌下神壇,造飛機的也玩金融了
2019年,波音公司虧了第一筆。那一年,他們剛剛經歷了兩起客機墜毀事故,股價跌得比飛機還快。但更糟的還在後頭。從2019年到2024年,波音連續虧損六年,淨虧360億美元。
2024年,波音的商用飛機板塊營收同比下降近三分之一。軍用飛機和航天業務也陷入虧損,唯獨靠“服務部門”在撐門面。
這個服務是啥?不是造飛機,是靠賣維修和配套支持收錢。美國老牌製造巨頭,如今靠修飛機活命。
問題出在哪?不是原材料,不是技術垮了,是腦子“進錢”了。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波音砍研發、減人工、壓成本,外包核心零件生產,連螺絲刀都不願自己擰了。更絕的是,他們還成立金融公司,靠放貸賺錢,把造飛機當副業了。
這轉型讓財報一度漂亮,股價一度飆升。可結果是:事故頻發,質量控制失守,工程師文化崩潰,企業核心全被掏空了。
美國製造業的象徵,居然淪爲“金融皮包公司”,外表亮麗,肚子空空。
全美國製造業都在複製這套“空心化”邏輯。
2024年,美國製造業淨減少8.7萬個崗位,是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年度降幅。同年製造業GDP佔比跌至10.2%。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製造業佔GDP比重還有28%。70年過去了,只剩個零頭。
“製造”兩個字,在美國正在變成歷史用語。靠金融、靠服務、靠信用卡刷出GDP,美國工業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波音能爛,是因爲工業體系出了問題;但一個城市要破產,那就是整個國家的制度和戰略都在滑坡了。
底特律破產那天,美國夢沒了
2013年7月18日,底特律正式申請破產保護。欠債180億美元,成爲美國曆史上破產金額最大的城市。
底特律在哪?密歇根州東南角,五大湖邊上。曾經叫“美國的巴黎”,在亨利·福特發明T型車之後,這裏成爲世界第一的汽車工業基地。
通用、福特、克萊斯勒三大巨頭扎堆紮在這兒,百萬工人晝夜不停,流水線響個不停。1950年代,底特律人口達到200萬,中產階級遍地開花。
2000年以後,城市空了。到破產那年,只剩下70萬人。治安失控、房價暴跌、市政工資都發不出來。街道雜草叢生,大樓封死鐵門,曾經的“汽車之都”,成了“悲慘之城”。
這不是偶然,而是去工業化的必然結局。
1970年代,美國經濟進入“逆風期”,工廠開始搬家。先是從東北、中西部遷往南部,再是乾脆搬到國外。
博格沃納公司曾在底特律有24家工廠,到1975年,這家公司55家工廠全遷往南部州或海外。這叫“工廠逃離”,一個州一個州地抽空美國的工業根基。
政府扶不起,資本不想等。城市財政靠工業稅收撐着,工廠一走,收入就斷了。中產不幹了,搬家;窮人留不下,街頭要飯。整個底特律,就這樣爛在了賬本上。
再回頭看,美國政府做了什麼?搞稅收優惠,搞“高科技迴流”,搞了一堆名詞,實質無一落地。
底特律的故事,不止發生在底特律。克利夫蘭、匹茲堡、辛辛那提,全都在走同一條路:工業走人,財政崩盤,城市崩塌。
城市敗了,是局部病竈,但整個國家還在消費。錢從哪來?製造沒了,靠什麼支撐全球霸權?答案藏在“刷卡帝國”這個名號背後。
製造業扔了,美國靠刷卡撐着全球消費市場
工業衰退不止體現在城市破產、企業虧損,更直接體現在國民結構上。
2022年,美國製造業就業人數爲1298萬人,僅佔全國就業人數的8%,創歷史最低。
而這個國家,每年的GDP增長還挺喜人。怎麼來的?服務業、金融業、消費拉動。一邊印鈔,一邊消費。製造出口沒增長,進口商品卻遍佈超市、商場、加油站。
製造業空心化,服務業繁榮?這是轉型失敗後的虛假繁榮。
2024年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例爲10.2%,遠低於2000年時的15.8%,更比不上1950年代的28%。國家還在膨脹,製造在萎縮。
爲什麼美國會變成這個樣子?因爲整個國家的資本結構、政策邏輯,已經徹底傾向於非生產性投資。
波音的路,整個美國都在走。短期利潤,長線崩盤。
而他們所謂的“製造業迴流”,聽起來像口號。從奧巴馬、特朗普到拜登,十幾年喊不停,實際效果乏善可陳。
同時,中國正站在另一條路上。
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箇中類、666個小類,製造業從業人員超過1億。每一個小類,都是一段完整產業鏈的支撐節點。
美國正在失去產業鏈,中國正在鑄造新工業大國的基石。
而美國,靠刷卡、印鈔、借債撐起“第一經濟體”的殼子,遲早會被現實戳破。
參考資料:
20世紀中後期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的去工業化與城市衰落.求是學刊.2020
60年興衰史 從“汽車之都”到“悲慘之城”.中國西部.2013
萬斯老家,“鄉下人的悲歌”還在繼續嗎?.環球時報.2024-09-04
美國製造業迴流,那麼容易嗎.中國經濟週刊.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