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正德:梁武帝蕭衍的侄子,聯合侯景叛亂,最終自食惡果! 

來源: 更新:

公元548年,江南風雨欲來。南梁皇都建康城外,侯景十萬叛軍壓境;城中,卻有人親手開門迎敵。

這個人不是外臣,不是仇敵,而是梁武帝蕭衍的親侄——蕭正德。

當年,他被皇叔收爲養子、封王加爵;後來兩度叛魏歸梁,仍被赦罪。

梁武帝以慈悲養虎爲患,侯景以叛心結盟,叔侄反目、宗國覆滅。

一年後,梁武帝餓死臺城,蕭正德被侯景所殺——一個被恩養、一度爲帝的人,終於在自己掘下的墳裏謝幕。

亂起江南——侯景叛亂與南梁傾覆

南朝的江南,本是天下最安穩的一隅。

北有胡騎爭雄,關中烽火不息,唯獨長江以南,歌舞昇平。

梁武帝蕭衍坐鎮建康,號稱以慈悲治世,勵精圖治、朝堂上似乎連風都溫柔。

可到了後期,梁武帝怠於政事,導致朝政腐敗,不過矛盾未被完全激化。

直到公元548年,一聲鐵蹄踏破了這表面的寧靜——那是侯景。

侯景原是北朝東魏大將,善戰而多疑。彼時東魏高歡、高澄父子權重一時,侯景擔心被猜忌,遂舉兵南下,投奔梁朝。

梁武帝見這位北方悍將來投,喜不自勝。因爲收復中原一直是南朝揮之不去的情結。於是封侯景爲河南王,授重兵。

然而,梁武帝這一手收義士,其實是引狼入室。

侯景嘴上稱臣,心中早盤算:“梁主年老,朝臣懦弱,民富兵怯,此地正好立業。”

當年的江南,不缺學士,唯獨缺一種東西——骨氣。

公元548年,侯景以“清君側”爲名起兵,自壽陽一路南下。各地守將或望風而降,或閉門自保。僅數月,叛軍已兵臨建康。

梁武帝八十六歲高齡,已然無力扳回局面。

不久,叛軍攻破宣陽門。南梁自此,從盛世跌入深淵。

這場叛亂,不只是軍事的潰敗,更是制度的瓦解。

梁武帝的慈悲在叛亂中化爲虛無,百年江南的繁華被毀於一旦。

侯景之亂,是南朝的折點,也是文明的斷層。

侯景的刀雖然鋒利,但開門的人卻來自皇室內部。

那扇宣陽門之所以能輕易洞開,正是因爲梁武帝的親侄——臨賀王蕭正德親自迎侯景入城。

也就是說,侯景之亂的最後一步,不是敵人攻下的,而是蕭家人自己開的。

侯景得城後,封蕭正德爲“梁帝”,改元“正平”。

一個叛徒,登上了被自己叔父守了三十年的寶座。

他以爲自己贏了,卻不知道,這只是他走向死亡的序曲。

幾個月後,蕭正德被廢爲大司馬,不久被侯景殺害。

叔侄相殘、君臣互害,南梁的“人倫”徹底崩塌。

這,就是那個被稱作“仁政之國”的末日畫卷。

江南的繁華,被一場叛亂、一雙“梁家血親”的手,掏空殆盡。

侯景之亂滅了國,而蕭正德,讓梁的血脈都蒙羞。

叛心成魔——蕭正德的反叛之路

蕭正德這一生,看似亂世浮沉,其實只有一條主線——從心不服。
不服天,不服人,不服命。
從梁武帝對他的數次次寬赦,到侯景最後一刀,他都活在“反”字裏。

蕭正德是梁武帝的親侄子,出身金枝玉葉。

父親蕭宏是梁武帝的胞兄,臨川王,一度掌兵權。可惜這位老王爺好大喜功、屢起異心,謀反兩次都被叔弟捉住。

梁武帝不忍手刃親兄,於是赦罪、復封,還讓蕭宏的孩子都留在宮裏養——其中就包括蕭正德。

早年,因爲梁武帝沒有孩子,還將蕭正德過繼給自己成爲養子,日後也會承接帝位。

後因生下兒子,遂將蕭正德還給蕭宏,這一舉動讓蕭宏心生怨恨。對他而言,這是自己離帝位最近的一次。

即使被歸還回去,他覺得自己命中註定不該只當個王爺——“叔叔能當皇帝,我憑什麼不能?”

梁武帝寵他、信他,赦他數次,想教他成才;

可惜,一個從未捱過罰的人,是學不會敬畏的。

資料記載,蕭正德第一次叛梁,是因爲被削官降職。

他怒氣攻心,直接投奔北魏,可北魏不是傻子,根本不會接納一個拋棄宗室的人。

於是他灰溜溜地逃回南梁,像條被打的狗。

梁武帝一聽他回來了,只是流着淚訓斥了他一頓,便恢復其爵位。

從那以後,蕭正德明白了:

在梁朝,造反不算錯,只要你姓蕭;

叛國沒關係,只要你哭一哭、認個錯。

他從此失去了羞恥,也失去了底線,在南梁無惡不作,也從未放棄謀反之心。終於,侯景叛亂讓他等來了機會。

侯景南下叛梁時,滿朝震動,蕭正德卻是笑得最早的人。

他看見的不是“叛亂”,而是“機會”。

侯景兵強,自己有名——一個有刀,一個有血統,搭在一起,天下就能翻盤。

他暗中與侯景聯絡,成爲其內應,還提出條件攻入健康後,擁立他爲帝王。
侯景一聽,這買賣划算。

於是蕭正德開城迎敵,城破之日,他登基稱帝,改元“正平”。

彼時,他身穿龍袍,登上寶座,看百官跪拜,心裏比誰都痛快。

可惜的是,他沒看出來——侯景給他丈量的帝位時間。

因爲他不是皇帝,只是傀儡;

不是主公,只是招牌。

沒過幾個月,侯景一刀就收回“皇位”,封他爲大司馬。

蕭正德不服,但也無力反抗。之後更是被侯景假借皇帝的詔令將其殺害。

他的死,並非意外,而是必然。

他一生叛叔、叛國、叛信義。

背叛成了他活着的方式,也成了他死去的原因。

而要說誰縱容他的叛亂行爲,還得說道梁武帝。

慈悲誤國——從蕭衍的縱容到南梁的滅亡

一個帝王,最怕什麼?

不是敵強,不是國貧,而是太軟。

梁武帝蕭衍,就是因爲太過“濫愛”而亡國的皇帝。

對宗室犯法,他總是那句老話:“骨肉至親,何忍加刑?”

於是有人謀反,他赦;有人叛逃,他赦;連侄子蕭正德叛國歸來,他還淚下赦罪,恢復爵位。

梁武帝以爲“親情治國”能穩天下,結果“縱親無度”反毀天下。

他給宗室的封地越來越多,爵位越來越高,權力卻越發分散。

王侯們各自坐擁一州一郡,表面上是宗親,實際上是割據勢力。

當侯景攻入臺城時,那些南梁的王公貴族全部選擇袖手旁觀。

由此看,從皇室到百官,梁朝的“清平盛世”,其實早已千瘡百孔。

最終梁武帝被困臺城,直至餓死。

“餓死”兩個字,寫盡了慈悲皇帝的悲涼下場。

蕭衍死後,梁朝再也沒能恢復元氣。

侯景先後廢除繼位傀儡皇帝后,於551年自立爲帝,地方王蕭繹舉兵討伐,陳霸先北上會師,南梁名存實亡。

侯景之亂被平定後,南梁士族衰落,陳霸先借此機會建立陳朝。


參考信源:

楊紅林. 梁武帝濫“愛”亡國[J]. 領導文萃, 2006, (10): 135-138.

王永平. 梁武帝蕭衍優遇宗族之舉措及整飭門風之失敗[J].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 (02): 5-12.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