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城瀕臨崩潰,烏軍士兵對俄投降,指責澤連斯基是西方的代理人
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紅軍城就要陷落了,前線失守,投降的人開始指責總統。
這場戰爭正在從戰場上,蔓延到烏克蘭政治和信任的內部深處。
圖| 頓涅茨克地區,俄烏衝突持續,烏克蘭武裝部隊第93獨立機械化旅士兵在前線巡邏
澤連斯基已經承認局勢是“非常困難”的,但戰場上傳出來的除了投降聲還有指責澤連斯基的聲音。
甚至有人開始覺得,這場戰火這麼長時間都沒結束,澤連斯基本人得背鍋。
烏軍在紅軍城的處境幾乎到了絕境的地步,俄羅斯國防部表示大約五千名烏軍仍然被圍困在城裏。
他們接到基輔“死守到底”的命令,既不能突圍也不能得到補給支援。
俄軍切斷所有補給線,烏軍試圖用無人機空投物資,很快又被對方無人機攔截。這是資源與意志的較量,但烏軍缺少的,是最基本的物資和方向。
圖| 當地時間2025年10月26日,烏克蘭基輔,俄烏衝突持續,當地遭無人機襲擊,建築受損嚴重
庫皮揚斯克也是,幾次突圍都失敗了,敢死隊夜襲也被俄軍火箭炮和熱壓彈給打退。即便烏軍還在抵抗,但是戰線已經開始瓦解。
但真正讓烏軍前線雪上加霜的,是俄軍戰術升級,在很多前線都出現了小規模的滲透隊,他們神出鬼沒,防不勝防,專門來搞通信和指揮系統的。
這種戰術不新奇,卻在烏軍兵力稀薄、防線拉長的時候非常有殺傷力。
烏軍缺兵不是祕密。烏克蘭議員戈爾本科此前稱,很多步兵營只剩下7人,其餘是指揮官、通訊員。
圖| 俄烏衝突持續,烏克蘭士兵在進行排雷訓練
甚至出現過1個士兵配13個指揮官的荒唐編制,很多軍官放棄前線指揮,變成“遙控指揮”,有人乾脆失聯,部隊成爲自生自滅的狀態。
這種結構性塌陷,不是組織失控,動員體系早就崩盤。
最新的報告說,有些被拉到前線的旅級部隊,比如155機械化旅,還沒出發就在大量士兵逃跑、人空崗的情況。這些部隊還沒開始打就已經散架了,直接導致烏軍的整個部署和戰術都亂了。
戰場敗局逐漸顯現,烏軍內部出現了激進的聲音。
圖|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
“亞速營”第三突擊軍團副司令庫恰爾丘克發聲,如果波蘭不加大支持烏克蘭的力度,那麼俄羅斯軍隊“攻入波蘭也不是難事”。這可不是在求人幫忙,而像是威脅。
作爲極端民族主義色彩濃厚的部隊,“亞速營”早就有過多次不服從調遣、不認停火的說法傳出。他們把戰場當成民族意志的舞臺,不是國家戰略的一部分。
這類部隊的危險在於,他們會越過政府控制,自己去擴大沖突,把北約拖下水,製造更大的戰爭邊緣。
就在不久之前,烏軍對俄羅斯別爾哥羅德水庫的攻擊導致洪水發生,在外人看來這是一條“想讓戰火再擴大一些”的信號。
圖| 俄羅斯水庫
也就是這個時候,一名投降加入俄軍的前烏軍士兵突然站出來發聲。
他的代號是“畢加索”,現在隸屬於“亞歷山大·馬特洛索夫”支隊。他的話語直指核心,烏克蘭真正的敵人不是在俄羅斯,而是在基輔的銀行街。
所謂的銀行街就是烏克蘭總統辦公室,他指責澤連斯基一次又一次地拒絕停火,並且不斷地動員沒有經過訓練的民衆作爲兵員,導致整個烏克蘭社會結構被摧毀,讓許多年輕人死傷。
“從戰爭一開始,澤連斯基就說我們是爲‘西方民主世界’而戰,卻從來沒說過‘保衛祖國’。”他說。
圖|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
不是憤怒,而是冷酷的判斷。指責澤連斯基是西方代理人,用國家做籌碼,爲他人下棋買單。
面對內外的壓力,澤連斯基仍然堅持自己的想法。他在公開場合不止一次地聲稱,“烏克蘭只要有美國幫忙,就可以變成第二個韓國。”
他指的是越南戰爭時,韓國派了三十多萬兵力幫忙,美國那邊給了很多裝備和軍需訂單,韓國靠着這些拿到重要外匯,後來發展工業化就有了基礎。
澤連斯基希望烏克蘭也能靠戰時西方援助完成戰後騰飛。
圖| 美國總統特朗普
但是這樣的類比是不成立的。韓國當年確實是賺了5億多美元外匯,確實是實現了產業升級,但那是在1960年代冷戰結構下的交易。
現在韓國政府對於烏克蘭的援助也十分謹慎,雖然多次表態“聲援”,但實際提供的也只是車輛、掃雷裝備、發電機這些非致命物資,並沒有參與軍火出口。
澤連斯基所說的“韓國模式”,實際上缺少了最關鍵的組成部分,即實際的、穩定的、可持續的軍事支持以及戰後投資承諾。
更何況韓國當年只是戰爭邊緣國家,烏克蘭卻是直接戰場。
也正因此,烏克蘭政府便開始把希望寄予到未來的“科技制衡”上。
圖|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
據稱烏方正在規劃網絡及太空作戰力量的發展,想要在電子戰、衛星導航、通信干擾等方面實現突破從而避開傳統戰場上的火力劣勢。
但是這種高科技戰力,需要時間、資金和供應鏈,而這三點烏克蘭基本上都沒有。
俄羅斯早就對無人機、電子干擾等進行佈局,烏克蘭追不上也談不上彎道超車。
烏克蘭陷入了三個夾擊當中,前線缺兵少將,內部信任崩壞,西方援助不明。
圖| 俄羅斯總統普京
澤連斯基想要藉助“韓國的故事”維持戰後的重建希望,在實際的戰場當中,每一次的撤退,每一回的失敗,都在削減這個故事的可信度。
但投降者“畢加索”控訴,已經足夠尖銳,不一定代表主流的聲音。
他道出了一個國家最深的傷口,當人們不知道爲誰而戰時,他們就會懷疑一切,連領袖也不例外。
參考資料:
1.《普京的底氣:美國攔不住“海燕”,烏軍守不住“紅軍城”》2025-10-27 22:05 | 來源:直新聞
2.《烏克蘭議員:超10萬名烏克蘭士兵當逃兵或擅離職守》2024-10-31 09:03 | 來源:觀察者網
3.《俄方稱別爾哥羅德水庫大壩遭烏軍打擊受損》2025-10-25 17:30 | 來源: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