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訪華24小時後,德國外長後悔了,打電話到中國:我還想來

來源: 更新:

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請知悉。

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做出了一項他自己都沒預料到的決定,原本計劃在10月26日出發前往中國訪問,就在出發前最後一刻,取消了行程。

但是僅僅24小時之後,他又着急地改口,表示自己希望能夠儘快同中方通電話,重新安排這次被“推遲”的訪問,他還想來中國。

圖| 德國外長瓦德富爾

這一場外交風波鬧得德國上下沸沸揚揚。媒體,政界,商界迅速出聲,批評他這個決定輕率又代價大。

而他,也只能在壓力之下迅速“轉舵”,“補救”式地強調對中德關係的重視。

但這背後,遠不只是一次行程取消那麼簡單。

10月27日,瓦德富爾對外宣稱,自己正在準備同中方通話,重新安排訪華事宜。之所以態度會突然改變,是因爲德國國內一天之內批評的聲音越來越大。

左翼黨議員指責他這麼做會傷害中德互信。綠黨副議長也點名提到,德國當下與中國的關係,不能陷入“象徵性的對立”,而應當展開務實對話。

圖|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

就連一向謹慎的德國商界也一齊發出了“非常遺憾”的聲音,害怕在華投資會受阻,雙邊談判會停滯不前。

但是這次的“臨時撤回”還是有一定原因的。路透社引述知情人士稱,中方只承認與他有正式的與中國外長王毅的會談,沒有安排他希望的更多雙邊會面。

這種外交上的小打小鬧,使得瓦德富爾覺得行程的“政治意義”被削減了不少,所以就在最後一刻踩了剎車。

然而,他顯然低估了這一動作在國內外引發的連鎖反應。

圖| 德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克林拜爾

雖然德國政府後來多次澄清,這次外長的行程調整,並不會影響到副總理克林拜爾11月份的訪華行程,總理默茨的出訪節奏也不會被打亂,但是這些舉動早已引起了不少的波瀾。

更重要的是,這次風波將中德關係推到了一個更敏感的節點。

德國對中國,絕不是一句外交套話能遮羞的。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所發佈的數據表明,單單是在2024年前三個月的時間裏,中德之間的貨物貿易總額就已經高達2460億歐元,而在今年前8個月,中國超過美國,成爲了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

圖| 德國黑森,大衆汽車工廠

德國對華的投資大概有57億歐元,其中汽車製造業就佔據了將近4/5,達到了42億歐元。

而就在這種重壓之下,瓦德富爾的突然“撤訪”,被看作是不計後果的外交行爲。

在目前歐中關係緊張,經濟復甦乏力的背景下,德國內部肯定有一個聲音,就是不能讓外交上的失誤,損害商業和經濟上的實際利益。

但真正讓德國坐立不安的,是它與中國之間的經濟風險。

雖然中國仍然是德國重要的貿易和投資對象,但是2023年德國對中國的貿易額同比下降15.5%。下滑的曲線後面是供應鏈梗阻、政策博弈、對中國市場未來走向的猶疑。

圖| 德國漢堡,漢堡港堆積的集裝箱

這種趨勢在汽車製造、半導體這些核心產業裏體現得最明顯。

荷蘭政府在9月底對中國企業安世半導體實施強制接管,中國方面在10月初作出出口管制反制,關鍵元器件一旦受限,歐洲製造體系就全盤皆輸。

大衆汽車,奧迪,保時捷這些德國汽車品牌正陷入供應鏈危機當中,生產線停擺的風險正在逐漸擴大。

保時捷第三季度利潤暴跌99%,這不是一個警示,而是一個警鐘。

而這些事實,無一不說明一個問題,德國不能承受與中國關係進一步緊張的代價。

圖|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

德國副總理11月訪華,其實早就被社民黨內部視爲“極爲關鍵的戰略性訪問”。而瓦德富爾原定的訪問,實際上就是爲此探探路。

身爲外交部長,他應當做的工作就是“清障”,去提前接觸中方,搭建起溝通的橋樑,保證正式的高層訪問能夠順利前行。

而他一旦臨時取消,德國政府就要面臨“外交真空”的危險。這也是爲什麼,僅僅一天之後,他就迫不及待地喊話,希望“儘快與中國通話”。

圖| 德國外長瓦德富爾

德國社民黨發言人隨後趕緊表態,肯定與中方的長期友好關係,說11月的訪問“充滿活力”“非常重要”。用詞準確,情緒平和,目的很明確,爲下一步高層交往再做鋪墊。

當然,中國方面也沒有馬上做出強烈的回應。

外交部發言人只說希望中德關係是“平等、互利、尊重”的關係。這種說法既留有合作空間,又表現出中方對於“外交分寸感”的基本要求。

在中國看來,合作不拒,前提是誠心。而德國,必須要明白,外交不是自己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也不是說臨陣變卦,隨便一句“補救”就能解決的。

圖| 德國總理默茨

現實是,德國已經不能繞開中國,也不能承受與中國持續對抗的代價。

一方面,德國國內經濟已經連續兩年處於技術性衰退狀態,另一方面,美國對德國的支持也變得越來越少,指望美國經濟復甦更是不現實。

德國政治精英認識到,不能只是在意識形態上做文章,還要看有沒有實際的經濟合作。

從社民黨高層到企業巨頭,從議員到產業聯盟,對外長的“倉促推遲”都有一種難得的統一意見,必須儘快修復關係。

圖| 中國江蘇省港口集團南京港龍潭港區作業繁忙

因爲一旦錯失中國市場,不只是外長“後悔”,整個德國都得“埋單”。

正如你看到的,瓦德富爾這出外交鬧劇,只不過是德國經濟焦慮的一個出口。

外交場上,態度成溫度,行動出成績。德國若真想靠中國市場重新啓動經濟引擎,就得把態度擺正,把話說到位,把事辦紮實。

畢竟,中國不會因爲一通電話就改變原則,也不會爲一紙聲明就打開大門。

參考資料:

1.《德國外長:我還想來》2025-10-29 08:24 | 來源:北晚在線

2.《環環相call:德國外長推遲訪華,被批“外交災難”》2025-10-30 18:19 | 來源:環球時報

3.《中國稀土出口管制如何影響外貿?商務部回應》2025-10-31 13:37 |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