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提出一條新規,英美強烈反對,沒想到24年後竟成國際慣例
1958年,毛主席敢爲人先的提出海洋新規,將西方列強奉爲圭臬的3海里領海寬度整整提高了四倍。
這種無視西方壟斷和強權的做法立即引發它們的強烈反對和聲討。
然而,彼時新中國雖成立不久,但從不缺乏打破陳規的勇氣,硬是用自己的強硬態度和實力守住了新的規矩。
更讓人意料不到的是,這條由毛主席提出,中國堅定實施的領海新規,竟在24年後被寫進了《聯合國海洋公約》,成爲了國際慣例。
陰霾下的海洋主權
近代以來,由於海洋霸權對西方國家興衰的巨大影響,海洋在各個國家的戰略地位越來越突出。堅船利炮也成爲彼時世界強國的象徵之一。
就海洋戰略的發展而言,近代中國的起步可謂是晚之又晚。
起步晚就算了,由於時局影響和晚清統治者的昏聵,其發展也是緩慢而又坎坷。
基於這樣的底色,彼時中國的海洋主權就只能始終籠罩在屈辱的陰影下。
晚晴時期,作爲半殖民地國家,我國沿海成了帝國主義的“自由航道”,長江、珠江等內河更是被列強艦船當作“內湖”穿行。
幾乎完全喪失了海洋主權。
領海寬度作爲領海制度的核心問題,在民國時,當局也曾緊跟國際潮流,劃了3公里的寬度作爲領海。
不過,在沒有強大國力支撐的情況下,這樣的規定也只能淪爲一紙空文,根本無人遵守。
英、美、日等國的軍艦依舊在我國海域遊弋,甚至直接駛入內河,全然無視中國的主權訴求。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終於當家做主,但海洋上的屈辱並未隨之消散。
在我國的主權海域內,不僅有外國軍艦頻繁闖入挑釁我國主權,還有外國漁船在我國近海瘋狂捕撈。
更讓人不可接受的是,美軍艦隊堂而皇之的巡遊在臺海,干涉中國內政,阻撓中國統一。
這樣的局勢讓毛主席感到非常憤懣和不滿,他認爲目前的新中國還處於有海無防的局面,而要破開這個局面,首先要確定的就是法律依據。
毛主席將領海看做是國家的“宅基院牆”,要想保衛領海主權,就要先找準位置把院子修好。
因此,明確海洋國門的位置就是當前的重中之重。
1958 年,隨着沿海局勢愈發緊張,領海問題被正式提上中央議事日程。
一場關乎國家主權的“海洋標尺”制定工作,就此拉開序幕。
12海里的領海寬度
1958年8月22日,北戴河的風帶着初秋的涼意,一場特殊的“領海研討會”在毛主席住所召開。
周總理親自安排,將兩位關鍵人物請到了現場。一位是著名法學家倪徵,另一位是外交部部長助理喬冠華。
倪徵首先介紹了當前國際領海制度的現狀,諸如美、英、日等強國都堅持3海里的領海寬度。而很多發展中國家則主張更寬的領海。
而形成這樣局面的核心在於,發達國家海洋實力強大,更窄的領海寬度有利於它們實施軍事威懾和資源掠奪。
而發展中國家出於自身發展以及國土守衛的需求,則更傾向更寬的領海寬度。
基於這樣的本質,倪徵出言建議中國應該把領海定寬一些,這樣可以有效限制軍事大國在我國沿海的活動,有利於國土防禦。
而這個數字,定在12海里比較合適。
毛主席聽完後直接提問,12海里的領海寬度會不會對過往商船造成影響?在得到不會的回答後,主席又將目光投向了渤海。
在得知12海里能將渤海變爲中國的內海後,他肯定的表示,中國需要一個寬廣的領海。
顯然,主席在這時已經站在了擴大領海寬度的這一方了。
然而,在之後的會議中,有人對“12海里”提出了擔憂,認爲如此特立獨行會引發英美等國的反對,很可能導致戰爭爆發。
此擔憂不無道理,但就國家利益的長遠考慮,迎合西方的“3海里”是不利於中國的。
毛主席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列強喜歡制定規則,但它們的規定既不是天條,也不是聖旨,中國人憑什麼按他們的意志辦事?
他認爲就當前的國際形勢來看,帝國主義是不敢再啓戰端的。朝鮮的較量已經證明了中國人不是泥捏的。
而且,既然我們的岸防炮能打到12海里,爲什麼不能將這個範圍定爲領海呢?
就這樣,在毛主席的親自支持下,中國確定採用12海里的領海寬度。
用實力守護“新規矩”
1958年9月4日,一份關於中國領海的聲明出現在人民日報上,中國將“12海里”的“新規矩”直截了當的擺上了世界舞臺。
消息一出,舉世皆驚,英美等國的反應尤爲激烈,畢竟“3海里”是它們親自定下的規矩,是收割發展中國家的“神兵利器”。
中國這麼做,無疑是在打它們的臉。一旦中國開了這個頭,其他國家如果效仿的話,它們的強權還如何保證。
美國的反應極其強烈,彼時,美國正試圖製造“兩個中國”,想把臺灣問題變成國際問題。
中國在這個時候提出新的領海決策,自然是意有所指。事實上,伴隨着領海聲明決策醞釀落地的,正是“炮擊金門”的戰鬥。
在聲明發出前,解放軍第一階段的炮擊已經取得重大戰果,而聲明發出後,美國也想借此機會試試我們的“新規矩”硬不硬。
美國人和蔣介石一拍即合,在聲明發出後的第四天,美國親自下場,派出艦隊護航蔣介石試圖補給金門的登陸艦。
顯然,美國艦隊插入我國新劃定的領海,是對我們提出的“新規矩”的直接挑戰。
解放軍敢開炮嗎?當然敢,但我們也留了一手,在毛主席的指示下,解放軍採取“只打蔣艦,不打美艦”的策略。
在鋪天蓋地的炮火下,蔣艦損失慘重,而美軍見勢不妙,直接灰溜溜的加速逃跑了。直到退出十二海里外,他們才放慢了速度。
此戰,美軍見識了新中國守護領海的決心。世界各國也意識到,中國的新領海規定絕非紙上聲明,而是有武力守護的主權紅線。
隨着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發展中國家看清3海里領海制度是發達國家的霸權工具,紛紛效仿中國採用12 海里領海,以保護自身主權與海洋利益。
在中國發布領海聲明24年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於1982年正式通過,其中有關領海寬度的規定中明確的寫着不超過12海里即可。
從“3海里”到“12海里”,中國24年前的決策被納入國際法律體系,證明了中國當年的堅持不僅維護自身的海洋權益,也符合歷史潮流。
從“3海里”到“12海里”,毛主席當年用他的戰略眼光和非凡魄力爲新中國的發展又掃清了一大障礙。
不僅讓中國的領海面積暴漲了400多萬平方公里,也推動了國際海洋秩序向公平合理方向邁進。
參考文獻: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楊娜,楊威.毛澤東與新中國早期的海洋戰略——基於國家利益的視角[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59(05):42-49+219-220.
毛澤東親定12海里領海 解放軍岸炮射程在此之上,中國海洋報,2012年06月08日
中國12海里領海,毛澤東親定,《文摘報》(2012年09月20日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