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由航行”到“自由墜機”,中美南海攻守易形

來源: 更新: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爲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爲了給特朗普的亞洲之行增加籌碼,美國海軍命令剛剛進行了6個月的中東部署,本應回港休整的尼米茲號航母臨時加班,到南海“自由航行”。

卻不想尼米茲號的這次行程,不但沒能向亞洲各國展現美國軍威,反倒是丟了個大臉。

10月26日下午2點45分,一架MH - 60R海鷹直升機在從尼米茲號上起飛執行任務時墜入南海。

緊接着,3點15分,又有一架F18超級大黃蜂戰鬥機步其後塵。

短短半小時內,兩架美軍現役主力戰機在南海接連墜毀,自然引發了諸多猜測,有好事者甚至揣測墜機事件是否與“他國電子干擾”有關,希望看到美國藉此對中國發難。

但美國對此的表現卻十分冷靜。

美媒在報道這一消息時,猜測事故原因是機械故障或訓練不足,毫無藉機生事之意,特朗普在被問及有關問題時,更是直截了當地否認人爲可能,將墜機甩鍋給了“劣質燃油”。

雖然以當前的國際局勢和中美實力對比,美方如此反應並不令人意外,但回顧過去美國在南海的種種作爲,如今的場景還是令人唏噓。

不知不覺之間,中美在南海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美國想要像過去一樣隨便在南海搞事,已經不可能成功了。

橫行無忌

南海,自古以來便是中國的領海。

早在東漢時期,楊孚就在《異物志》當中記錄了南沙羣島的有關情況,及至唐代,更是明確將南海納入版圖,對其進行行政管轄。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海被日本非法侵佔,但在《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當中,均明確要求日本將包括南沙羣島在內的非法侵佔領土歸還中國。

這意味着,中國對於南海的主權在當時就已經得到了國際社會認同和背書。

日本投降之後,中國在美國的支持和幫助下,在1946年派出軍政官員抵達南沙羣島,對其舉行接收儀式,在島上重立主權碑,並重新派兵駐守。

隨後,民國政府於1947年出版《南海諸島位置圖》,再次明確了中國在南海的主權範圍。

該圖公佈之後,被英、法、美、蘇等國的官方地圖廣泛引用,顯然中國的主權主張已經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

然而,在中國解放戰爭爆發後,美國出於反共的意識形態需求,不願承認中國人民的選擇,堅持把“虎踞臺灣”國民黨蔣介石視爲正統。

隨後,國民黨蔣介石政權因自身的存續全賴美國支持,對於美國軍機軍艦肆意出入南海,派遣軍方人員對南海島礁進行測繪等一系列侵犯主權的要求,自然只會全盤答應。

新中國方面,由於海空軍事力量尤其是海軍實在孱弱,雖已盡己所能維護主權,但最多隻能部分挫敗美軍對南海領空的侵犯,對於美國軍艦在南海的各種“自由航行”,實屬有心無力。

等到20世紀70年代,隨着新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加,美國以臺僞政權爲正統的行爲越來越像笑話,美國也不得不開始謀求轉向。

但這種轉向,卻使得南海的局勢變得更爲複雜:

新中國顯然不可能像臺僞當局那樣對美國在南海種種侵犯中國主權的行爲視而不見甚至積極配合,但美國作爲一個海洋霸權國家,無論如何不願對南海的重要水道喪失控制。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開始支持菲律賓、南越武力侵佔南海島礁,並對南海提出主權聲索,爲自己未來繼續在南海“自由航行”提供方便。

當時的新中國海軍依舊缺乏遠海作戰能力,在西沙海戰中以小艦打大艦,奪回部分重要立足點,已經是自身能力的極限。

臺僞當局雖有能力阻止這一切,卻因蔣介石不願得罪美國,放棄了業已擬好的反攻計劃,只做口頭抗議。

就這樣,在美國的支持和策動下,南海開始產生了所謂“主權爭議”。

有了這樣一個切入點,美國就能夠在與新中國建交之後,得不到中國“自由航行”許可的情況下,打着幫菲律賓“主持公道”的旗號,繼續跑到南海耀武揚威。

對於美國如此霸道行徑,中國方面自然極爲不滿,但在現實的國際交往當中,實力往往起到決定性作用。

面對美國的航母戰鬥羣,中國海軍(2000年以前)那些最大排水量不過6000噸的艦艇根本不可能是對手。

雖說憑藉本土作戰,若中國能充分發揮自身在導彈技術上的優勢,未嘗不能與美軍一戰。

但導彈不像飛機、軍艦,可以只照射不開火,一旦激發就是正式開戰。

爲了這種程度的冒犯,與美國開啓全面戰爭,顯然不符合正急需發展的中國的國家利益。

因此,中國只能放任美國海軍在南海肆無忌憚地“自由航行”,甚至還要壓制國內的相關報道,避免激起民族情緒,破壞中美關係。

攻守易形

進入21世紀之後,隨着中國經濟、工業實力的迅猛增長,中國的海洋軍事力量終於迎來高速發展期。

這種趨勢讓美國感到了不安,爲確保自己在南海的“海洋自由”不受影響,也爲了威懾中國和穩固自己在南海的同盟,美國故技重施,再度挑起南海主權議題。

2012年,菲律賓在美國的支持下,在黃巖島挑起事端,並在中方執法力量趕到,因實力懸殊不得不退出黃巖島海域後,單方面將黃巖島問題提交國際仲裁庭仲裁。

隨後,在美國的操縱之下,南海仲裁庭在中方明確指出仲裁在程序、法律、適用等方面均不合規則,拒絕參與的情況下,與2016年宣佈支持菲律賓主張。

美國以此爲藉口,集結了2個航母戰鬥羣進入南海,維護南海的“航行自由”。

然而,這一次,中國不願,也無法繼續忍讓下去了,因爲一旦此時退讓,不僅中國的主權尊嚴受損,中國的發展步伐也會被打斷。

於是,儘管此時中國的海軍實力遠遜於美國,中國依舊與美國擺出了針鋒相對的架勢,集結海空全部精銳前往南海,與美軍對峙,並做好了出動火箭軍配合支援的準備。

面對中方這拼死一戰的姿態,美國完全沒有心理準備,再加上航母位置被中方發現,乾脆直接遁回了太平洋。

畢竟,按照現代航母海戰的原則,被發現即意味着被摧毀。

此時的美國因去工業化而艦艇青黃不接的問題已經初顯,如果在中國這裏折損幾艘航母,回頭又無法及時補充,很可能導致美國的全球部署無法維持,破壞美國全球軍事威懾能力,動搖美國霸權根基。

美國到南海針對中國,根本目的也是爲了維護自身霸權,如果航母折損,就算打贏了中國,也是得不償失。

就這樣,美國錯過了最後一次在南海壓制中國的機會。

自此之後,中國的各種先進軍艦加速下水入列,而美國卻不得不加速退役老舊艦艇,原定入列替代的新艦卻因爲各種原因不斷延遲交付,海軍規模因此不斷縮減。

更加糟糕的是,由於美國造船業的嚴重萎縮,就連對現有艦隻的維護維修,美國也越來越力不從心,艦艇維修排期越拖越長。

在這樣的情況下,儘管美國依舊口口聲聲將中國稱爲美國有史以來所遇到的最大威脅,但他們在亞太的軍事存在卻開始不時缺位。

尤其是自2023年中東局勢升級之後,美國不得不將更多海軍力量投放在中東,這種缺席也變得越發頻繁。

與此同時,隨着中國海軍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艦隊逐漸走向深藍,主動突破美國的島鏈封鎖,反向對美軍和他們的僕從國軍形成重大威懾。

這讓自冷戰結束以來只有自己去威脅別人,沒有被其他國家頂過臉的美國感到了極度的不適和不安,卻無力改變現實。

因爲今天的美國海軍,已經不再是冷戰剛結束時的那支滅國艦隊,而是和也門胡塞武裝都能打得有來有回,需要靠輿論霸權幫忙才能繼續贏的衰朽海軍。

這樣的軍隊對上中國,必然要收穫一場輿論霸權也遮掩不住的重大損失,從而徹底喪失全球軍事霸權。

維持霸權和對華避戰的矛盾需求,使得美國海軍在南海的行動變成了災難。

虛張聲勢的耀武揚威,讓本就因艦艇、兵員不足而超負荷運轉的美國水兵愈發神經緊繃,使得美國海軍在南海事故頻發,不少媒體將此稱爲“南海魔咒”。

事實上,南海哪有什麼“魔咒”,這些事故不過是美國霸權野心和虛弱實力共同造就的帝國困境在現實中的反應之一罷了。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