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官宣:殲-16可掛載副油箱,網友:航程增加到7000公里有必要
殲-16的翅膀下,藏着我軍遠程打擊能力的又一次飛躍。
沈飛車間裏,工程師一句“我們的飛機可以通過掛載副油箱來提高航程”,瞬間在軍迷圈炸開了鍋。央視國防軍事頻道這段報道,打破了蘇-27家族幾十年來的“傳統”。
過去所有蘇-27系列戰機,從俄製蘇-27SK到國產殲-11,幾乎都不帶副油箱——這玩意內油足夠多,足足11975升(約9400千克),比美軍F-15C多出近一倍。但殲-16偏偏打破了這個慣例。

艦載機技術轉化的巧妙一筆
殲-16爲何突然需要副油箱了?故事得從航母艦載機講起。俄羅斯爲蘇-33艦載機研發了UPAZ-1型夥伴加油吊艙,讓艦載機能在海上“互相喂油”。
艦載機執行遠程反艦任務時,經常需要先輕油起飛,再由夥伴加油機在空中補油。這套技術後來被用到了蘇-34、蘇-35等機型上。咱們的殲-15艦載機也掌握了這個能力,現在技術自然複用到殲-16身上。
殲-16D電子戰機的研製可能是關鍵推動力。電子戰機內部塞滿了電子設備,耗油量更大,原來蘇-27那套“內油夠用”的設計就不太夠了。爲殲-16D開發的燃油系統改進,現在反饋到了普通殲-16上。

副油箱背後的戰術考量
殲-16掛上副油箱,絕不是簡單“多帶點油”那麼簡單。這意味着戰機能在攜帶足夠彈藥的同時,飛得更遠、留空時間更長。
想想看,殲-16的任務範圍需要覆蓋第一島鏈,作戰半徑至少1200到1500公里。掛個副油箱,去遠海執行任務時心裏踏實多了,不用擔心油不夠用。
對於電子戰機更是如此。美軍的EA-18G出動時經常掛着三個副油箱,就因爲電子戰機內部油量被電子設備擠佔,需要外掛燃油來保證巡邏時間。咱們的殲-16D同樣面臨這種情況。

7000公里航程的實際意義
有網友問:殲-16航程增加到7000公里有必要嗎?實際上,單次空中加油後,殲-16的航程可增至5200公里,兩次加油能達到7000公里。
這意味着從海南島起飛的殲-16,作戰半徑可以覆蓋整個東南亞。這種遠程打擊能力,對維護海洋權益和國家安全來說,絕不是“沒有必要”,而是相當重要。
不過殲-16不會像蘇-34那樣掛三個3000升副油箱。蘇-34是特化的前線轟炸機,空重就24噸,最大起飛重量45噸,能帶9噸外掛燃油。殲-16的任務定位不同,很可能只在機腹中線掛一個副油箱。

我軍空中加油體系的短板
說到遠程打擊,不得不提加油機。咱們的空中加油能力還比較有限。轟-6加油機載油量只有KC-135的2/5,在1500公里距離上只能提供10噸燃料。
一架轟-6加油機只能爲一架殲-16加油,而一架運-20加油機可以爲5-6架殲-16提供空中加油。未來運-20加油機全面服役後,殲-16的遠程戰力才能真正釋放出來。
有了運-20加油機支持,殲-16就能更深入西太平洋執行任務。從江西、安徽的基地起飛,經過空中加油,作戰半徑可以輕鬆覆蓋第一島鏈以外區域。

看似小改動,實則是大進步
副油箱看似簡單,背後體現的是我軍作戰理念的轉變。從依賴機內燃油,到靈活使用外掛燃油;從短程防禦,到攻防兼備。
這個變化讓殲-16能更靈活地執行遠海巡邏、護航、電子戰等任務。未來戰場上,殲-16掛載副油箱的身影,可能會成爲常態。
殲-16可掛載副油箱的官宣,看起來是個小消息,背後卻是中國空軍遠程作戰能力提升的重要標誌,隨着更多加油機入列,咱們的戰鷹將飛得更遠,更好地守衛祖國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