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程碾壓東風41?朝鮮火星-20導彈亮相,15000公里覆蓋美國全境

來源: 更新:

平壤金日成廣場夜空被11軸巨無霸發射車撕裂!朝鮮在勞動黨成立80週年閱兵式上甩出王炸——“火星-20”洲際彈道導彈。這玩意彈體長度衝到27米,比中國東風-41還長一截,直接登頂全球現役陸基固體燃料導彈尺寸榜首。朝中社嗓門震天響:最大射程突破15000公里,北美大陸全境納入打擊圈。

“火星-20”根本不是傳統液體燃料導彈的路子。液體燃料得臨發射前加註,折騰幾個小時容易變活靶子。固體燃料發動機牛在出廠就把燃料澆注好了,拉出山洞就能打。美國智庫報告估摸這東西從展開到發射只要幾分鐘,留給反導系統的預警時間壓縮到喝杯咖啡的功夫。

由其11的超大底盤就可知這輛車的“玩法”大大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它將朝鮮的“戰略性”和“意外性”玩到了極致,足以讓人稱它爲“戰略越野之王”。其獨特的“蜈蚣鑽山”的機動性就如一道山溝的蜈蚣一般,在公路上一鑽到底似的將所有的障礙都鑽了過去。

但由其地多山地形,更使得朝鮮對外的監控工作也變得“鑽來鑽去”:衛星的探測都難上加難,採用對發射筒的巧妙設計如將原來的雙起的豎缸改爲單起的豎缸手段,不僅使其結構更加的緊湊,還將其僞裝網的作用充分的發揮出來,使其野外的發射生存率大大地飆升。

從理論上講射程的數據都不是靠拍腦袋就能吹出來的,當然也不是簡單的幾行代碼就能算出來的,它都經過了系統的理論的推導和大量的試驗實踐的考驗。2024年10月31日這天,“火星-18”導彈進行了試射,它足足飛行了86分鐘,彈道最高區域的高度衝到了7000多公里。

通過對“火星-20”的一系列參數的倒推推算,其理論的標準彈道打擊的射程也將足以將朝鮮的首都平壤的軍事指揮中心,甚至將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等大城市都打得寸草不生。

其最大的嚇人之處就不在其能否被攔截的能力上,而在於其飛行的極端的超音速,甚至將其稱爲“入眼的瞎子”,以其超音速的再入大氣層的速度,已將現有的反導系統的攔截能力都給逼的“睜眼瞎”了!

朝鮮這導彈迭代的速度啊,就跟坐了火箭似的,快得離譜。近8年的時間裏,殲-20的各大型號的洲際導彈相繼推出,先後發展出“火星-14”、“火星-15”、“火星-16”、“火星-17”、“火星-18”、“火星-20”等一代比一代更“狠”的戰力。可謂一舉領先了近半個世紀的火箭發動機的發展水平,不難想象它的“火”在什麼樣的基礎上得來的。2023年亮相的“火星-18”就用了140噸的推力級的新一代的燃燒式的固體火箭發動機,今年的“火星-20”就直接懟到1960千牛的巨無霸的推力級的發動機了。戰事的不斷升級同時,美軍的太平洋司令部也被迫在夜間緊急地對原有的防禦預案進行了多次的修改和調整。

不過“火星-20”也有軟肋。分導式多彈頭技術還沒實錘,現在只能帶單個大當量核彈頭。朝鮮可能用誘餌彈頭和機動變軌技術彌補,但突破層層反導網的成功率照樣得打問號。導彈還沒進行全射程試射,實際可靠性得等實彈檢驗說話。

美軍最頭疼的就是朝鮮的那一套“導彈哲學”:不發射的導彈都說裝在了山裏,不動的導彈都說隨時都能發射……每每如此,美軍的“導彈追蹤”都成了一場無休止的“打撈”遊戲。憑藉不追求百分之百的攔截率,而是以更爲“激進”的數量的形式將自己的力量“壓”到敵方的防禦體系上去,就能大大地提高了打擊的實效性和打擊的深度,對敵方的空中力量造成更大的打擊。

通過與早前公佈的火星-11E高超音速導彈的完美的遠近高低的組合形成了對敵的多層次的、多點的、多方向的火力網,極大地增強了對敵的突擊和打擊能力。正當你將反導系統的重重攔阻都給它忙活了準備要攔截的洲際導彈的那一刻,高超音速的“殺手”早就已經悄無聲息的貼着你自己的臉蛋就要砸了下來!

這場博弈早超出技術比拼,變成戰略心理戰。朝鮮把導彈拉出來閱兵就是要效果——不管你真有能力打遍美國,只要讓對手不敢賭概率就行。現在“火星-20”成了懸在太平洋上空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它不需要天天發射,存在本身就能改寫大國博弈規則。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