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萬噸大驅暗戰!美10700噸,日10500噸,中國13000噸碾壓局
在老美的阿利·伯克Flight III型驅逐艦的落地即拋出了驚人的10700噸的排量數據背景下,不得不跟進的日本也就順勢的將自己旗下的摩耶級的驅逐艦的排量也給抖了出來10500噸,可看起來這場以噸位爲重的鉅艦的競賽似乎就要被美日兩國所給定了一個大致的規則了,可沒想到中國的055型驅逐艦也就直接甩出13000噸的底牌,而這其中的數字可不僅僅只是簡單的體積的放大那麼簡單,它背後都透着一份三國海軍戰略的終極博弈!

美國鉅艦:10700噸的科技堡壘
而阿利·伯克Flight III的升級更如一枚“老將新傳”,將近10.7萬噸的巨型艦體裏都塞進了黑科技的AN/SPY-6雷達,其探測的靈敏度就可說比前輩的AN/SPY-1強了30倍,甚至連隱身的戰機都難逃它的法眼。
可惜這傢伙也還是有着深深的1980年代的“血脈”——爲了能把新一代的雷達塞進去,就硬是把當年的直升機庫給削低了0.8米的樣子,活像個巨人穿了雙舊的拖鞋似的。
儘管96單元的MK-41垂髮系統已能將12種不同型號的導彈都一一“抱得緊緊的”但其0.63米的直徑的發射管卻如同一隻窄口的花瓶一般,若將來還要將更粗更猛的新型導彈都能“插”進去恐怕就得大動干戈了。
儘管美軍的造艦計劃中將有22艘伯克III級的主力艦落水,但其卻明顯地將“以多抵少”的數量優勢作爲對抗我國正以“以少勝多”的先進技術的主力艦的最終的戰略遮羞的最終的“良方”;但這也使得老的伯克級的艦體的改造越來越難了,差到極限了。

日本戰艦:10500噸的反導特長生
其以“精準的分工”體現爲“將10500噸的巨體中,將近的65%的噸位都用來強化了船體的預備升級,僅將20%的噸位留給了反導系統”。其96塊的垂髮系統不僅能爲艦機的起降提供極好的保障,還將其作爲“未來戰艦”的試驗田,甲板下更隱匿着一根根的激光武器的光纖通道。
但這份精緻背後是無奈——日本四個護衛隊羣需要8艘防空艦,現役金剛級和愛宕級只有6艘,摩耶級被迫既當艦隊盾牌又幹反導粗活。不僅如此,自家研製的XASM-3超音速的反艦導彈都因爲尺寸的超標就塞不進了新一代的垂髮系統,只能一一沿用老的傾斜發射的方式,拿着一臺性能都很先進的智能機卻只能配個一臺撥號的老式的撥號盤一樣的可悲。

中國重器:13000噸的體系革命
其13000噸的戰力重構,不僅僅是簡單的堆料,而是對055大驅的全方位的戰力重構——以112個直徑達0.85米的超大直徑的垂直髮射單元爲代表的可兼容防空、反導、反艦、對陸攻擊全系列的導彈的高密度的裝備爲核心,比之伯克III的0.63米的直徑的垂直髮射單元的“小號”可就多了一個檔次。
憑藉對基座的高效的一體化設計,使得雙波段雷達的目標處理效率都實現了40%以上的飛躍性的提升,即使一個雷達的陣面都被打壞了,剩下的三個還能自動的組網接着幹活。這船甚至重新定義了驅逐艦的職能——在2021年南海演習中,055曾替代航母指揮整個特混艦隊,廚房冷藏庫容積特意擴大50%適應遠洋部署,連炊事班都在爲深藍作戰做準備。

噸位背後的戰略密碼
三國萬噸艦的噸位差,暴露的是完全不同的海洋野心。美國伯克III追求的是全球部署的穩定性,用成熟技術維持航母編隊的防空傘;日本摩耶級本質是“海上反導哨站”,專精彈道導彈攔截;中國055則是多面手,既能帶刀護衛航母,又能獨立組團打全場。尤其當055的鷹擊-18導彈用“亞音速巡航+超音速突防”模式覆蓋600公里範圍時,傳統艦隊的防禦圈就像遇到降維打擊。
基於海洋的深入,未來大洋上的較量早就不再是簡單的“誰的艦體更龐大”了,而是將以各自的“艦隊生態”、“艦隊的科技含量”、“艦隊的運作效率”等多方面的綜合比較爲主了。055預留30%噸位冗餘給未來升級,伯克III卻因艦體侷限逼近性能天花板,摩耶級雖然預埋激光武器接口但三年沒測試動靜——噸位數字只是開場鑼鼓,真正的深藍博弈,纔剛剛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