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彎道超車!病竈無處遁形!醫療裝備迎來中國時代!
近日,醫療圈便被一條轟動的消息所刷屏——全球首臺相控陣CT的在中國的上海瑞金醫院正式的裝機並開啓了臨牀的試用,這玩意兒可不是簡單的對傳統的CT的技術的升級,而是直接把傳統的CT的技術都甩開了幾條街的顛覆性的一次創新!

基於我們一躍成爲全球最早將電子掃描技術應用於高端醫療的國家,長期由老外壟斷的這一高端醫療的“城牆”也就被我們硬生生地撕開了一道口子。
相控陣的CT技術就Really厲害了,它的核心就是通過微小的電磁場的控制,使得X線的方向能夠任意的改變,從而大大地提高了掃描的速度和效率,不再像傳統的CT機一樣“像個圍着人轉的相機”那樣,機械的旋轉架構,轉的都快都快的不行,還得受離心力的無情的制約。憑藉對其精密的時序脈衝的控制,將24個X射線的源輪流的“點亮”不需要機械的轉動就實現了對64個光子的流探測器的全方位的掃描,真正的“掀桌子”般的將傳統的機械的掃描架徹底的顛覆了。
可謂一舉突破了傳統CT的“空間的64倍、時間的3倍”的瓶頸,其單次的掃描信息量也將傳統的CT的144倍!就像納米維景的首席科學家曹紅光所形象的比喻那樣:“這簡直就是從普通的望遠鏡一下子就跨進了哈勃太空的望遠鏡那樣的一種感覺!”

但最讓人感慨的是,還是那一套——核心的技術也好不夠的,還是要把它的可控性都交給了外國的“高端設備”。
經過了對核心的高壓、高溫的無數的攻關和自主的攻關,基本上我們核心的部件都自己都能做了,像探測器、高壓發生器、球管這些都基本上都能自己做了,甚至連最爲“卡脖子”的那一塊的光子流的探測器都自己搞定了。
採用對傳統的高端CT的探測器的長期依賴外資的痛點的深切的體會手段,納米維景從2012年就開始了對第三代探測器的攻關,光是讓晶體的材料長在芯片上就折騰了上百道的工藝。終於在2016年拿到了一張真實的X光成像圖,這也就爲相控陣CT的突圍打開了大門。

醫療戰場拼的是細節,而以往的CT掃描卻常常因2毫米以下的病竈而“漏”了很多的肺結節病竈,現在我們的相控陣CT卻能將連肺部最小的功能單元——次級的肺小葉都能清晰地看清其活體的狀態。
但正如瑞金醫院的放射科主任嚴福華所直言:“只憑借微米的分辨率就能讓那些微小的肺癌的先兆性的徵象都能早早的現形出來,對於早期的肺癌的診斷就可能從現在的‘治已病’就能邁向‘防未病’的新局面了。”
正如蘇州大學附一院的骨科專家楊惠林所表示的那樣,這款設備的真正的革命性之處就 lay 在了它能夠對人體的骨微結構的全面的評估上,對於骨質的疏鬆的管理也將會有着新的突破的來之不易的機遇。

背後是國家力量的託舉。“十四五”期間我國醫療裝備產業年增速超過10%,2024年市場規模衝到1.35萬億元。統計局數據可見,醫療器械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從2012年的1.3萬人漲到2023年的5.7萬人,研發經費十年翻四倍,政策綠燈開道,企業啃硬骨頭,這纔有相控陣CT從跟跑到領跑的翻身仗。
中國高端醫療裝備的突圍不止CT,PET/CT掃描提速到30秒,手術機器人9秒完成精準穿刺,腦起搏器打破外資壟斷,國產設備價格打掉三成,市縣醫院也能開展高端手術。現在中國醫療裝備賣到190多個國家,腔鏡機器人進入23國醫院,德國日本訂單追着下。
其實,相控陣CT的火熱更像是醫療裝備的工業體系和創新生態的較量的外在體現:誰的技術更強大,誰的產業鏈更爲完善,誰的創新力更足,誰就更可能在這場“刀兵相見”的競爭中佔得先機。

隨着中國將一流的航天相控陣雷達的技術“遷徙”到醫療的影像領域,將哈勃級的精度的從太空的遙遠的星空裏“落地”到手術室的操作檯上,這場以高端的製造技術攻堅戰的又一重大戰役就已經“贏了一半”。接下來要做什麼?曹紅光們早有了答案——下一代相控陣CT要逼近顯微鏡精度,讓醫生直接看透病理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