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隱現四位“師長”,艦長並非最高指揮?背後暗藏海軍智慧!

來源: 更新:

說到航母,很多人腦子裏立馬浮現出那龐然大物,甲板上戰機起起落落,感覺艦長就是這海上霸主的“一把手”,揮手間決定一切。

但真相可能讓你大跌眼鏡:一艘航母上,竟然藏着四位和陸軍師長平起平坐的高級軍官,而艦長只是其中之一,壓根不是最終拍板的人!這種看似複雜的結構,其實藏着中國海軍精心設計的協作智慧。

爲啥航母要搞這麼多“師長”?得從它的特殊身份說起。航母不光是艘船,更是一個浮動的海空作戰堡壘。艦長負責的是航母本身——比如航行安全、動力系統、後勤補給,但船上那些呼嘯起降的戰機,卻歸另一位大佬管:艦載機聯隊長。

這位聯隊長相當於空中師的師長,手下管着戰鬥機、預警機甚至反潛機,從訓練到作戰全權負責,再加上海軍延續了“雙首長制”傳統,艦長配政委,聯隊長也配政委,四位全是正師級大校,誰也不比誰級別低,幹活得商量着來。

的確,這一系列的分權動作並非是簡單的擺明了的姿態,而是對當前的治理體制的一種深層的挑戰,就像艦載機的起飛一樣,前提都得由艦長的“三觀”——對甲板的狀況、對海況的把握、對整體的把握都得給我們做出一個比較合理的判斷,然後我們再對其對整體的能不能飛、怎麼飛都做出一個比較合理的評估,這樣一來,艦長一人的指揮就可能會因對航空的無所不通而造成空中兵力的大亂子。

基於對權力的分權設計既能有效地避免了權力的過度集中,又能讓真正的專業的人就專業的事去幹專業的事,從而更好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工作的質量,以公司的比如說,各個職能的“總監”都能各自的專心致志地把自己的“攤子”做好,而總經理的“全局”指揮就更有針對性地做出更好的決策,從而也就實現了效率的更高的提高。

那你可能要問,到底誰纔是航母的“終極BOSS”?答案是:航母編隊司令。這位一般是副軍級少將,比正師級高半級,負責的是整個戰鬥羣的協同作戰——不僅是航母,還包括護航的驅逐艦、護衛艦、補給艦甚至潛艇,他未必待在航母上,可能坐鎮055型驅逐艦,通過先進通信系統遙控指揮。

爲啥不讓艦長當總指揮?因爲現代海戰打的是體系對抗,單艦再強也孤木難支。編隊司令着眼的是大局,比如如何調配艦載機與護航艦艇的火力網,如何應對飽和式攻擊。

這種指揮體系可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以遼寧艦爲例,它的首任艦長張崢從護衛艦、驅逐艦一步步歷練上來,但升到航母艦長後,仍要專注艦船管理,不插手飛行任務,而編隊司令王海少將這類角色,往往有航空兵或艦隊指揮經驗,能統籌海空聯動。

實戰中,編隊司令通過衛星、雷達和數據鏈獲取全局態勢,下令後由艦長和聯隊長分頭執行,比起美軍更強調個人決策的模式,中方設計更注重集體協作,減少因一人失誤滿盤皆輸的風險。

從遼寧艦、山東艦到最新的福建艦,這套“四正師級+編隊司令”的結構愈發成熟。它背後折射的是中國海軍走向遠洋的底氣:航母不是孤狼,而是狼羣的核心,下次看到甲板上戰機騰空而起,不妨想想這場面背後,是一張怎樣精密協作的指揮網絡在支撐。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