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隱身戰機年產200架,亞太空權易主,美專家承認已失去優勢
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肯尼斯·威爾斯巴赫私下說過一句大實話:“西太的天空,正在變顏色。”這話不是空穴來風。2025年長春航空展上一張殲-20照片泄露天機——座艙前方“CB10300”的編號,暗示第10批次第300架量產機已經下線。加上改進型號,殲-20家族規模突破350架,成爲全球產量最大的重型隱身戰機。

不料這一數字卻讓美軍的後背都發涼了!。儘管已經將最先進的F-22的生產線都拆除了, 但也僅僅造了187架就一一摔了個片片,可見其高的代價和難以取代的代價.。可想而知,中國的殲-20戰機的造價也絕不低,但中國的這邊光是一年就能造出120多架的殲-20戰機,這速度擱誰都心都慌了,更何況還要跟美軍的F-22一較高下呢!。
中國戰機的製造能力日臻完善之際,令人不禁將其與二戰時期蘇聯的那一股“鋼鐵洪流”相提並論。可惜德國的虎式坦克在性能上都碾壓了當時的T-34,但蘇聯的T-34卻憑藉其近六萬輛的巨大產量,最終還是將德國的八千輛精銳的虎式坦克都淹沒了。伴隨對“量”的把握越來越深,中國的裝備製造業也將“質”上了一新臺階,不僅能滿足大規模的戰略需要,而且每一件裝備都能保證是精品。
看看法國陣風戰機的例子就明白差距在哪。陣風和殲-10同屬2000年代問世的戰機,法國集中全國精力二十年造了300架,中國同時段搞定600架殲-10。這還不是全部,同一時期中國工廠還下線了300架殲-11B、400架殲-16、300多架殲-20。這種多型號齊頭並進的大批量生產能力,美國自己都承認做不到。

中國厲害之處在於融合了美蘇兩家優點。你看殲-16D,機體是蘇聯蘇-27家族的血統,電子戰系統卻吸收了美國EA-18G“咆哮者”的精華。海紅旗-16導彈彈體帶蘇聯影子,發射裝置卻用上美國式模塊化設計。這種“什麼好用就拿什麼”的思路,讓中國裝備既保持了蘇式武器的耐用性,又具備了美式裝備的先進性。
殲-20就是個典型。它具備美國五代機全部的隱身、超音速巡航能力,卻不像F-22那樣嬌貴——不需要恆溫機庫,野戰機場都能維護。但其兼高的性能與極強的實用性卻打破了我們長期以來對美國產品的“先進等於嬌貴”的固有認知.。
現代空戰規則已經被中國摸透。美國《防務新聞》說現代空戰是“先敵發現、先敵射擊”的遠程導彈對決。中國殲-20、殲-35直接取消機炮,專注優化內部彈艙裝遠程導彈。霹靂-15射程300公里,霹靂-17打到500公里,傳聞中的霹靂-21甚至能達到1000公里。等你看到它,導彈已經到面前了。

更讓美國頭疼的是中國六代機進展。殲-36最大起飛重量55噸,作戰半徑3000公里,比殲-20還多一半航程。它不僅能帶高超音速武器,還能當“無人機空中航母”指揮僚機羣作戰。美國六代機連影子都沒有,中國已經在測試垂直起降型號。
沈飛那個20萬平方米的“超級工廠”去年投產,數字化裝配線加自動化機器人,一年就能下線200架隱身戰機。這個數字意味着什麼?美國F-35全球產量才110架左右,還要分給十多個盟友。就算全留給美軍,也架不住中國一家200架的年產量。
西太平洋制空權已經悄悄易主。2025年4月東海那次對峙,解放軍數十架殲-20、殲-35編隊與美軍F-35C正面遭遇。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成規模的五代機對抗演練,結果讓北約空軍內部報告寫得異常謹慎。

美國海軍上將約翰·阿奎力諾公開承認:“這一安全挑戰的重要性、範圍和規模不能低估;一切都將受到挑戰。” 說得直白點,美軍在亞太的空中優勢已經沒了。他們現在琢磨的不是怎麼打贏,是怎麼輸得體面點。
想象一下到2030年,面對600架殲-20、600架殲-35和600架殲-36的場景。不是靠人海戰術,而是用高質量裝備組成的天羅地網。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2025年6月的報告說得乾脆:“中國正以不可逆轉的速度縮小與美差距”。
中國航空工業的恐怖在於,它既能造出頂尖戰機,又能像生產手機一樣批量製造。這種能力結合,徹底改寫了現代戰爭規則。當你能量產精品時,質量差距就被抹平了——而中國,正在把這場對決變成它最擅長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