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宇宙起源於宇宙大爆炸,但爲什麼“真空”中能憑空冒出各種粒子?

來源: 更新:

想象一下,你手中有一片宇宙中最完美的真空。你抽走了每一顆原子,屏蔽了每一絲光線,它空無一物,達到了近乎絕對的“無”。按照我們經典世界裏的直覺,這裏應該萬籟俱寂、永恆不變。然而,在量子世界中,這片真空卻是“沸騰”的海洋,它並不“空”,而是充滿了量子漲落,甚至可以從中產生真正的粒子。這雖然聽起來像是魔法,但卻是現代物理學裏一個經過嚴格推導的重要預言——也就是所謂的宇宙學粒子產生現象

最早在1970年,物理學家 L. Parker就對此開展了奠基性研究。要想理解這個現象,我們得靠量子理論和廣義相對論這兩大現代物理的支柱來解答。

“不空”的真空:量子場與漲落

一提到“真空”,我們常會聯想到絕對的虛無。然而,在物理學中,真空遠非一無所有。

量子場論告訴我們,真空實際上是所有量子場的“基態”——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能量最低的可能狀態。但微觀世界的規則與日常經驗不同,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指出,我們無法同時確定一個粒子的能量和存在時間。這種不確定性就會導致真空中不斷髮生着能量的短暫漲落。

正是這些漲落,使得真空中會瞬間湧現出粒子-反粒子對(例如電子與正電子),它們迅速相遇並相互湮滅,歸還“借用”的能量。這些短暫存在的粒子被稱爲“虛粒子”,它們並非幻覺。在量子電動力學中,科學家就準確描述了真空中如何不斷產生和湮滅虛電子-正電子對以及光子的過程。

不過要注意,虛粒子與我們日常所說的實粒子(如原子、分子等)有本質區別。虛粒子更像是一種數學描述,代表着量子場的傳播,無法被直接觀測。但正是這種無處不在的量子漲落,揭示出真空實際上蘊藏着巨大的潛能——它是一片看似空無、卻不斷沸騰着的“量子泡沫”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虛粒子有可能轉變爲真實的粒子嗎?答案是肯定的,而其關鍵在於時空本身的結構。

動態的時空:廣義相對論的角色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引力的理解:引力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力”,而是時空彎曲的幾何效應。

我們可以把時空想象成一張巨大的彈性膜,天體放在膜上就會使其周圍區域產生彎曲,進而影響其他物體的運動。

更重要的是,時空本身並不是靜止的。宇宙學觀測證實:宇宙正在膨脹,時空結構本身也在拉伸。這種膨脹不是物質在某個固定空間中擴散,而是空間尺度本身隨時間增大。除此之外,時空還會產生振動,形成所謂的引力波。

而粒子由“虛”向“實”轉變的祕密就在這裏:當時空處於動態(比如膨脹),虛粒子轉變爲實粒子就成爲可能。

從無到有:實粒子如何從“虛無”中“誕生”?

在平坦且靜態的時空中,虛粒子對總是剛冒出來就快速湮滅,整體看來並沒有淨粒子產生。但如果時空本身在劇烈變化,比如宇宙快速膨脹,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這是爲什麼呢?讓我們想象一下:當一對虛粒子出現的瞬間,時空恰好急劇拉伸,那麼這兩個粒子就有可能被迅速拉開很遠,以至於它們來不及相遇湮滅。隨着拉開的距離越來越大,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變得微乎其微,最終“分道揚鑣”。於是,能夠被觀測到的實粒子,便從真空中誕生了!

這看起來似乎違背了能量守恆定律?並非如此。能量守恆源於時間平移對稱性(即物理規律不隨時間變化),但在膨脹的宇宙中,這一對稱性並不成立。因此,時空膨脹本身提供了粒子產生所需的能量。

Parker所發現的這一機制,就被稱爲“宇宙學粒子產生”。它並不限於某種特定粒子,而是適用於所有量子場。這個現象在宇宙學中有着豐富的應用。不過也有個特殊情況,在宇宙極早期的暴漲階段——一段指數式急劇膨脹的時期,量子場的真空卻有所不同。科學家發現可以定義一個特殊的真空態,稱爲Bunch-Davies真空。這個真空態在暴漲時期不發生粒子產生的現象,這是因爲暴漲時空的對稱性比一般膨脹宇宙的更大,所以穩定的真空態就可行了。在宇宙學中,Bunch-Davies真空態已成爲研究早期宇宙量子過程的基石。

與此類似的現象,還有霍金輻射:黑洞邊界處的強引力場也會導致粒子產生。

這些現象共同表明,在彎曲時空中,量子漲落能夠催生真實粒子,這是彎曲時空量子場論的一個基本特徵。在膨脹宇宙背景中,這可以通過一種數學上的變換——保辛變換(Bogoliubov變換)來描述宇宙學粒子產生現象,正因如此,物理學家Robert Wald認爲,在一般的彎曲時空中,“粒子”這一概念本身需要重新審慎定義。

量子力學的新挑戰:幺正性疑難

宇宙學粒子產生對量子力學的基礎提出了一個深刻問題:幺正性。在傳統量子力學中,幺正性保證概率守恆和信息不丟失——系統的初始狀態與未來狀態之間總是存在確定的對應關係。

然而在宇宙膨脹過程中,量子場從“無粒子”的初始真空態,演化到“有實粒子”的末態,看上去像是憑空產生了信息,這顯然違背了幺正演化。這也一度讓該理論陷入爭議。

2015年,物理學家Ivan Agullo和Abhay Ashtekar通過巧妙的數學重構解決了這一難題。他們指出,在動態彎曲時空中,我們需要擴展幺正性的傳統定義。只要採用更廣義的框架,整個演化過程仍然滿足信息守恆。2023年,物理學家Musfar Muhamed Kozhikkal和Arif Mohd通過幾何量子化方法構造了廣義幺正意義下的態演化算符,進一步確認了彎曲時空中量子場論需要採用廣義幺正性。他們的工作不僅調和了粒子產生與量子力學之間的衝突,也推動了彎曲時空量子場論的進一步發展。我們現在可以放心地說,宇宙學粒子產生是“廣義幺正”的。

重新理解“無”與“有”

從真空中虛粒子的瞬息漲落,到早期宇宙中星系形成的原初種子,再到黑洞邊緣的霍金輻射,這些現象共同描繪出一幅全新的物理圖景:真空遠非虛無。它是量子場的最低能態,是一片看似空無、卻充滿潛力的原初之海。

而宇宙本身的動態特性正爲釋放這種潛能提供了鑰匙。正如Parker的開創性工作所揭示的那樣,粒子可以從真空中誕生,時空結構本身也參與並塑造了物質的創生。

這不僅深刻改變了我們對“無”和“有”的理解,也將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繼續推動着人類對自然本質的探索。

當你下一次仰望星空,或許可以想象:我們眼前的璀璨星系、腳下的藍色地球,乃至我們自己,都起源於那片看似虛空、卻蘊藏無限生機的量子之海。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劉城伍(山東大學物理學院在讀理論物理博士)

監製:中國科普博覽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