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讓二年級的女兒,開始玩遊戲了,結果:真香
你好呀,我是家庭教育指導師果媽~
爲了給開心果建立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其實果媽做過很多努力。
比如,在之前,我們家是沒有電視的。
一家人晚上沒什麼事情做的時候,就是在看書、玩遊戲。
有人問開心果:你在家喜歡幹什麼?
開心果回答:看書。
不可否認,開心果是真的喜歡看書,但是,轉折點出現了。
那次開心果忽然問我:“媽媽,我們什麼時候再去住酒店啊!”
嗯?
不是應該問什麼時候再出去玩嗎,怎麼是什麼時候再去住酒店?
問的結果就是:“媽媽,酒店的電視很好看。”
說實話,老家也是有電視機的,只是平時都不太愛看,開心果也沒有主動要求看過,所以,我們也很少打開。
現在,竟然說電視好看?
果媽忽然意識到一個問題:現在給她創造了一個沒有電視機的環境,那麼,她以後長大了,處在青春叛逆期的時候,接觸了手機、電視、遊戲等,會不會玩到一發不可收拾?
畢竟,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
於是,果爸果媽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不但家裏買了電視機,而且,還買了遊戲機。
或許,有很多理由讓我們不買電視機,不接觸遊戲。
但是,這些理由,更打動我們。
首先,電子設備的世界,孩子終將闖入
就好似,溫室裏的花朵,如果遇到風雨,那麼將會不堪一擊。
孩子從小就沒有接觸過遊戲,終有一天,他會闖入遊戲的世界,發現:這不比學習快樂多了?
於是,一發不可收拾。
沒有絕對的禁止,到了孩子叛逆期,根本禁止不了一點。
因爲,他會和你鬥智鬥勇,只爲玩一場遊戲。
終將闖入遊戲的世界,不如主動帶孩子進入,在遊戲中,慢慢摸索恰到好處的教育。
其次,有些誘惑,趁早試錯、建立規則,會更好
爲什麼有些家長會反對孩子玩遊戲、看電視?
總覺得,孩子不自覺,看的、玩的,都很沒營養。
其實,孩子只是缺少一個“引路人”。
就像看電視,沒營養的動畫片,大可以換成各種紀錄片、經典劇集等等。
玩遊戲也是,其實也有很多優質的遊戲。
就比如,我們帶開心果玩的第一個遊戲,是很火的《雙人成行》。
從遊戲的角度來說,裏面需要去觀察、發現、不斷嘗試,才能闖關,需要孩子有一定的耐性;
從生活的角度來說,這個遊戲需要各種配合,講述的也是爸爸媽媽破鏡重圓的故事,讓孩子知道家的重要性,也增強了孩子對家的責任感、歸屬感;
從學習的角度來說,英文遊戲,全程開心果都聽不懂,但是果爸果媽在交流,也激發了她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此外,遊戲中的空間、三維等畫面,對孩子的數學學習,還是會有點幫助的。
讓孩子玩一玩這種優質遊戲,等長大了遇到那種垃圾遊戲,真的會自動屏蔽。
這也讓果媽想到家庭教育中,教育女兒有一點很重要:爸爸給到女兒的陪伴足夠高質量,那麼女兒以後遇到渣男的概率會低很多。
帶孩子玩遊戲,其實不過就是個試錯、建立規則的好時機。
趁現在我們還能管得住孩子,引導孩子學會自控。
等青春期再觸發遊戲的大門,就管不動了。
我們的規則便是,先做重要的事情,再做想做的事情。
遊戲是週末玩的,但是週末的時間是開心果自己制定的,一大早就先做好老師佈置的作業,然後運動,回來和爸爸玩會兒遊戲,媽媽牌作業是放在週日。
然後,新鮮事物多嘗試,並無壞處
小學,相對來說時間是比較充裕的,果媽覺得,用這個時間,帶孩子各種嘗試新鮮事物,沒有壞處。
遊戲,就是其中一個新鮮事物。
大多數時候,我們也無需擔心孩子會沉迷,沉迷於遊戲,大多是因爲孩子沒有其他可替代性的事情。
但是如果嘗試更多新鮮的事物,那麼可替代性就強了,孩子也不容易沉迷。
就好比,從小沒喫過糖的孩子,長大後就會報復性喫甜食。
最後,培養孩子的“平衡力”
不可否認,孩子的自覺性,真的存在很大的差距性。
但是,這不代表我們就徹底放養了。
家長總會覺得:如果孩子將玩遊戲的時間,放在學習上,就好了。
其實不能這麼算。
就好比,你父母、爺爺奶奶對你說:如果你省喫儉用,那麼你手上的錢就會更多了。
我們,是生活質量和存款的平衡。
也要相信孩子,他們是能夠找到學習、遊戲的平衡點的。
開心果也就剛接觸遊戲時,惦記了幾天,但是,現在已經好幾周沒主動說玩遊戲了,有時候反而是爸爸要找她這個“遊戲搭子”,她還會教育爸爸:“你等會兒,等我先把看圖寫話做完!”
趁着孩子還小,引導孩子合理安排,有這個意識去安排,才能避免孩子青春期無休止地玩遊戲。
最後的最後,果媽想說,遊戲不是什麼十惡不赦的東西。
對於孩子來說,用好了,就是解壓的好工具。
孩子的一生,不只是學習,高考只是一個節點,不是終點。
讓孩子早點接觸遊戲,能讓孩子在我們的監護之下,更好地抵制誘惑,培養自律性!
記住:我們要教會孩子的,是如何讓孩子控制遊戲(誘惑),而不是讓遊戲(誘惑)去控制孩子!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