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重來,我絕不讓婆婆幫我帶娃!

來源: 更新:

最近看到一個神比喻,話糙理不糙:

爲什麼父母那輩感覺有使不完的力氣,而我刷了兩雙鞋就想上牀躺一會兒~

答:因爲他們是走地雞,咱是飼料雞,身體素質不是一個量級。

小學時,語文老師說我“一邊跳繩一邊轉呼啦圈”的造句不對,我覺得老師欠我一個道歉。

每次一身班味的我,看到活力四射的老年人,總有種恍惚感:真的不考慮找個班上嗎?

這屆高能量的新派老人,在向我們示範:晚年生活可以有多“野”……

今天來分享三位媽媽/婆婆的故事,你看看有你家老人的影子嗎?



01

50年前那場沒吵贏的架,

如今我婆婆靠看短劇修煉“罵功”



講述人:@Dora

我就是標題裏那位一度後悔讓婆婆帶娃的媽媽♀️,因爲我婆婆是短劇重度用戶,平時也不愛社交;來了上海帶孫輩,更是遠離了老家的社交圈。

所以,無聊的她迷上了看短劇。

本來我是很反感的,老年機的聲音外放賊響,那些炸裂的臺詞我光是聽都覺得腳趾摳地的尷尬。

“媽,聲音輕一點。”有時我會忍不住提醒她,因爲一不留神,孩子也被吸引過去了;這時候就特別後悔喊她來帶孩子,直到後來我發現她是在“進修”。

因爲她只追一種短劇,非常垂直——農村婆媳短劇,而且一定是個幹農活非常利索的大女主,她對主角的業務能力是有一定要求的。

這種短劇的節奏一般是這樣:前半集是女主哐哐幹農活或者下廚,業務能力展示完畢後,這時電話就會響起——惡毒大嫂來電,讓她接走年邁的老母親。然後女主帶上兒子,抄傢伙就出門了。

再接下來的爽劇情節是我婆婆會逐幀學習的精華部分。我發現她會聽幾句、暫停,回味一下臺詞再點繼續。

有一次,婆婆以爲我出門了,只見她打開洗衣機、放進衣服後,衝着滾筒吼了幾句臺詞:“XXX,人在做天在看,總有一天@#¥%……&*”(後面實在沒聽清),然後很解氣地“啪”一聲關上洗衣機,嘴角上揚,神清氣爽。

後來,我知道了一些往事:50 年前,婆婆的父親早逝,母親身體不好,大哥去了邊疆當兵,妹妹還很小;在這種情況下,窩囊二哥娶了潑辣二嫂。

嘴皮子不利索的我婆婆沒有一次佔過上風,當年的遺憾橫亙在她心裏,留到現在。還好,還能從短劇裏彌補回來。



02

老年叛逆的我媽,

在老年大學當“刺頭”



講述人:@Never

我媽讓我體會到了青春期叛逆被老師叫家長的滋味。

上週一,在成都上班的我冷不丁接到了媽媽老年大學班主任的投訴電話(是的,你沒有看錯),問我什麼時候回廣東,務必來學校面談一下。

老師也不說原因,語氣一本正經,煞有其事的,搞得我心神不寧,專門去看了一下我媽上個月的體檢報告。我又不敢直接問我媽,正在更年期情緒敏感,怕打擊她自尊心,影響老人學習積極性。

而且老年大學也沒有“家崽羣”可以打探一下風聲。急的我上網發帖問大家:“一般得要什麼事態,纔會上升到請子女的程度?

好在很快破案了——

我相信她就煮了兩次,第一次沒開火。

今年,我給我媽精心篩選報名了幾門課:麪點烘焙、粵語、爵士舞、書畫;把她一整天的生活塞得滿滿當當。但是我媽這老年大學上着上着,就變成學校裏的風雲人物了。

有些同學上午、下午都有課的,中午就懶得回家,也不捨得去外面喫,一般都自己帶點乾糧墊巴幾口。我媽這樣的熱心腸怎麼能看得下去,這不就帶上紫砂煲到教室裏燉上豬腳姜了,給姐妹們改善伙食。

這種行爲吧,還帶着一絲違反班規的刺激感,跟我小時候帶零食分給同學沒什麼兩樣。我想,那一刻的我媽,應該也是她同學眼裏的光吧

圖源:短劇《大媽的世界》截圖

我媽經常跟我分享老年大學生活,可好玩了!有一次麪點課做了 80 多個饅頭,因爲鹼放多了,全廢了。

但是節約刻進骨子裏的我媽怎麼可能放棄,統統帶回去,送給了農村養雞的親戚。

最後,只有雞受傷的世界達成了——喫了“報廢饅頭”的雞鹼中毒暈了過去。

唯一被我媽吐槽的一門課就是爵士舞了,就算是“退課不退費”,這位金牛座女士都忍不了了,因爲舞伴有口臭、狐臭。這大夏天的,確實苦了她了。

除了這一點,老年大學生活都很美好,我媽在這裏拓展了新的社交圈,每天都有全新的學習任務等待她去解鎖,這讓在異鄉工作的我也能安心不少。



03

混跡於廣場舞江湖的我媽,

成了全家最有排面的人



講述人:@小彤

跳廣場舞的大媽很多,但能在廣場舞江湖裏遊刃有餘的人,可能只有我媽了。

我媽 60 週歲了,在我們老家的廣場舞江湖,她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她們舞團曾經還拿過全國廣場舞比賽的一等獎。

“媽,我有個同學的媽媽好像也是你們舞團的。”我媽一邊照着鏡子,撥弄着她的羊毛卷,一邊語氣淡淡地回了一句,“我知道,在倒數第二排的。”

廣場舞的排列位置就等於江湖地位;而我媽,常年穩居第一排的 C 位。

圖源:電視劇《老閨蜜》截圖

自打她來南京帶娃後,她的廣場舞戰績就算是歸零了;但我知道,她並不甘心。有時飯後遛彎看到有人在跳舞,她總是忍不住點評一番:舞步過時,沒有美感,節奏感也不行。

很快,我媽就融入了新的江湖

我媽除了廣場舞,其他舞種(國標、拉丁等)也是輕鬆拿捏。而且我媽擅長跳男步,是場子裏最稀缺、最受歡迎的舞伴。

有一段時間,她的檔期好滿:早上,先去北邊的小區教她們新舞,下午再去南邊的小區排練節目,到了傍晚接娃、做飯,晚飯後接着在自己小區裏教學。

後來,我媽實在是跑累了,就把三個小區的舞團給合併了。你敢信?曾經因搶地盤而鬧得老死不相往來的舞團,在我媽這隻和平鴿的攛掇下,竟然合併了!

圖源:電視劇《老閨蜜》截圖

漸漸的,我意識到一個問題:沒有任何才藝的自己,在小區裏已經痛失本名了:以前“母憑子貴”,鄰居們叫我“xx 媽媽”;現在“子憑母貴”,我成了“方老師的女兒”。

有時在小區裏,迎面走來一位我並不認識的阿姨,朝我熱情打招呼:“方老師女兒下班啦?哦喲,跟你媽媽長的一個樣嘞!”

我故意酸她:“還是你有排面,小區裏都沒人知道我本名。”我媽一邊照着鏡子,撥弄着她的羊毛卷,一遍寬慰我,“那也不是的哦,外賣員、快遞員還是認識你的呀!”

還好廣場舞不搞世襲制,否則以我的精力和能力,難承大統是必然的。但是看到我媽這樣的精神面貌,我對自己的 60 歲,也充滿了期待。


怎麼樣?看完這三位媽媽/婆婆的故事,是不是覺得老年生活還是蠻精彩的!舊時光會走遠,但,新生活隨時開啓️

你家老人的晚年生活都是怎樣的?你對自己的老年生活有哪些想象?評論區嘮嘮嗑~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