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家長怎麼陪:這些好習慣,比分數更重要
大家好,我是家庭教育指導師果媽~
雖然老師說過好幾次,讓家長不要太注重分數,但是果媽發現,在孩子考完試之後,家長們還是不可避免地在比較成績。
前些時候期中考試了,在家長羣內,有一位家長談到自家孩子的成績,大致意思是一年級還考不到90分,這以後,不妥妥的學渣嗎?
然後,家長們開始討論了起來,其中這幾句,果媽真的是印象深刻:
“我們家考了好幾次100了,所以我啥都不管,只管做好後勤,給他收拾收拾書包,打掃一下桌面啥的。”
“我們家成績不穩定,一會兒九十多,一會兒只有七十多,我和他爸都說,以後低於90分,都不給簽字!”
“我們家成績也不好,都是7、80分,每天加練,還哭着說不想做作業,就這成績,還有臉哭,還有臉不多做作業?”
……
分數,有那麼重要嗎?
有,畢竟以後考高中、大學,都是要看分數的。
但是,對於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分數,相對而言,真沒那麼重要。
這些習慣,對於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纔是重點。
01 分析試卷的習慣
其實考多少分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是否重視了考試,是否分析了自己錯在哪裏,是否知道了自己後面努力的方向。
對於一、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因爲超前學習+內容簡單+試卷簡單的緣故,孩子們的分數都是接近的。
有一次開心果班上的語文考試特別簡單,班上有20多個100分。
也有一次數學考試很難,班上只有2個100分,90分以上的也只有十來個人。
所以,看分數,沒意義。
有意義的是,分析。
比如開心果語文考試,無論是98,還是88,發現前面基礎題都沒什麼問題,問題都在後面的閱讀理解題。
她甚至有時候不太明白,一道小題,需要去哪裏找答案,還在自己憑空想象一個合理的答案。
所以,爲了提升閱讀理解能力,我們開始了閱讀理解的專項練習,說實話,效果也很明顯。
對於孩子來說,自我分析試卷的能力和習慣,一定要有,有了這個習慣,孩子才能不斷自我總結,自我提升,到了高年級,也不需要家長多操心分數了,因爲孩子會自己操心了。
02 學習的各方面習慣
學習層面的習慣,更多了:寫字、讀書、學習態度、時間規劃、是否拖拉等等。
學習習慣培養好了,孩子自己的後勁兒,纔會足:
寫字的時候,字要端正,一筆一畫不能圖快;
寫錯了,要用橡皮擦乾淨,保證卷面的清爽整潔;
學會安排自己做作業的時間,並儘量在計劃時間內,完成所有的任務;
每天或每週安排好閱讀的時間,養成閱讀好習慣……
學習各方面的好習慣,其實也是孩子對學習的一種態度,態度好了,孩子差不到哪裏去,態度不好,孩子現在在可控範圍內,家長還管得住,以後進入青春期,家長便很難管了。
這個學習習慣方面,也包括了時間管理能力、自律性等,家長應該着重培養。
03 自理能力的習慣
一個只會學習,卻沒有自理能力的孩子,未來會如何,不知道。
但至少,現在,家長每天會催着孩子起牀、穿衣,催着寫作業,每天嫌棄孩子丟三落四,隔三岔五要往學校送東西……
每天,都很嫌棄。
其實,孩子的自理能力真的很重要,因爲,自理能力,也是自律的開始。
家長要做的,其實很簡單:捨得,然後帶着孩子一起做。
捨得:捨得孩子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
帶着孩子一起做:孩子不會收納整理,那麼家長就教一教,引導一下。
比如,睡前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拿好,和孩子說好,第二天早上鬧鈴響了,就自己起牀穿衣服,再去刷牙洗臉。
如果孩子磨蹭,別催,讓他遲到。
只要家長捨得讓孩子遲到一次,那麼,孩子便知道爲何要早起。
比如,做完作業書桌要收拾好,第二天的課本要整理好,這些,都讓孩子自己做。
如果孩子忘記帶課本、文具等,那可以提醒1、2次。
經常忘記,不長心,那就停止提醒,讓老師去教育吧!總會長記性的!
比如,晚飯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情,而是一家人打配合,可以爸爸盛飯端菜,讓孩子拿筷子。
只有參與家庭、參與家務,孩子纔能有責任感,纔會有家的意識,纔會和父母的關係更親近。
總之,自理能力很重要,別把孩子當“傻子”,相信他們可以做得很好。
寫在文末
這些習慣養好了,你會發現,孩子在學校上課也認真了,做作業也不需要催了,家長也不用再每天嫌棄孩子磨蹭了。
就這樣,孩子的成績,還能不好嗎?
所以,一、二年級的家長,真的別再只盯着孩子的成績了,多注重孩子的這些習慣,成績,真的就只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否則,只會親子生怨,孩子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