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第一場大雪,會提前嗎?
中國國家地理2025-11-22 07:30:01
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最輕柔、
也最有“冬意提示”的一個。
它與雨水、穀雨一樣,
屬於直接反映降水的節氣,
卻比“大雪”更含蓄:
它告訴我們的,
是“霜”向“雪”的過渡,
是冷空氣初具規模、
降雪即將登場的信號。
儘管,在小雪節氣前夕,
全國迎來了一輪明顯的回暖。
從華北到江南,
氣溫普遍回升、陽光重現,
不少城市的氣溫反彈到同期偏高水平,
讓人覺得冬天又暫時“退後了一步”。
但這只是短暫的“回頭望”。
若把時間線再拉長一些,會發現——
今年在進入小雪前,
全國已經歷了多次猛烈寒潮。
冷空氣一輪接一輪南下,
也直接影響了全國初雪的分佈與節奏。
中國雪鄉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
北方:
如期甚至提前的初雪帶
黑龍江、吉林、遼寧、新疆、
內蒙古、河北、陝西、北京等地,
在入冬後陸續迎來今冬初雪。
部分區域甚至在小雪節氣之前,
就已銀裝素裹——
緯度高、氣溫低、冷空氣路徑穩定,
讓北方的雪來得乾脆、利落。
今年,這種“利落”更是提前顯現。
新疆阿勒泰禾木村
中部:
今年“提前最明顯”的區域
相比北方的穩,中部地區則展現出
“突然變冬天”的提前感。
河南、湖北是今年雪季的“先行軍”。河南老君山比去年提前近一個月
迎來首場降雪,武漢、十堰武當山等地的雪訊
也陸續傳來——冷空氣南下頻繁,
使得中原地區的冬天顯得格外“堅定”。
河南洛陽老君山冬季日出
南方:
雖然微弱,但“已經下雪了”
今年的冷空氣南侵力度不弱,
讓向來少雪的南方也提前“見到雪”。
四川、重慶、雲南部分高海拔地區
出現了不同強度的降雪。
或許只是一層薄霜、幾瓣雪花,
但在南方來說,
這些“小雪意”已經足夠驚喜。
四川阿壩州
黃龍風景名勝區
再往南,
雪花的盡頭在哪裏?
繼續向南,雪花便開始“力不從心”。
廣西南部、廣東中部、福建南部
是中國雪花最難跨過的“南界”。
這裏氣溫偏高、溼度又大,
雪花常常在落地前便被暖溼空氣悄然融化。
冬天會來,但雪,往往不會。
福建省南平市湛廬山雪景
一朵雪花,
是怎樣長成的?
在討論“哪裏會下雪”之後,不妨再回到雪本身:
雪,是如何誕生的?
冬季來自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帶來低溫,
海洋、湖泊蒸發出的水汽提供“原料”。
水汽遇冷凝結成冰晶,
再不斷吸附水汽或彼此結合,
成長爲雪花。
氣溫與水汽的差異,
讓全國的雪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
內蒙古呼倫貝爾根河大興安嶺霧凇
極寒區(東北、新疆北部):
空氣乾冷、水汽有限,
形成細密、輕盈、在陽光下閃光的粉狀雪,
被稱作“菱形塵埃”。
吉林省長白山天池
溼潤區(江南、西南):
水汽充足,冰晶在下落途中不斷合併,
更容易降下大片的“鵝毛大雪”。
正因如此,
雪的“個性”,也預示着各地初雪的差異。
一場大雪過後的張家界武陵源景區
小雪至,冬意深
今年呢?
當我們把寒潮、雪線和雪花都串聯在一起,
才能更清晰地理解今年的冬天:
從北方的粉雪,到中部的早雪,
再到南方城市不經意飄落的幾片雪花——
今年的冷空氣確實來得更早、更急。
至於未來這個冬天是否會更冷、更有雪,
還要看冷空氣與暖溼氣流的多輪較量,
僅憑初冬的表現還難以下定論。
呼倫貝爾冬季的白樺林
但可以確定的是:
小雪一到,
屬於中國冬天的故事,
就正式開始了。
參考資料
[1]《武漢下雪了!》 魯中晨報 2025年11月17日
[2]《今冬第一場雪來了!速來曬圖!》 西安晚報,2025年11月17日
[3]《北京,下雪啦!》人民日報 2025年10月18日
[4]《剛剛,武漢下雪了!今年下雪的時間提前了20多天》九派新聞 2025年11月17日
[5]二十四節氣 詩意地生活. 中華遺產 2010年12期.
[6]《小雪:花雪隨風不厭看,更多還肯失林巒》中國國家地理公衆號 2020年11月22日
本文創作團隊
編輯:超楠
圖片:視覺中國
話題
這個冬季,
你準備去哪裏看雪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