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貴州,從織金洞開始

來源: 更新:

畢節織金洞-霸王盔

2025年11月12日,《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與貴州織金洞文旅開發有限公司在織金洞景區舉行了戰略合作簽約儀式。

簽約儀式現場

在簽約儀式中,《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社長李栓科表示,《中國國家地理》將充分發揮品牌影響力、專業資源整合能力及權威傳播優勢,以科學解讀爲核心、藝術呈現爲載體,深度挖掘織金洞作爲“中國洞王”的地質科學價值與美學價值,並通過多維度資源支持,讓喀斯特地貌的獨特魅力爲更多人所熟知。

貴州省畢節-日月同輝

PART 01

大觀織金:

這裏有世界級喀斯特景觀

“黃山歸來不看嶽,織金洞外無洞天”。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富集區域,也是名副其實的洞穴王國,而在已開發的洞穴中,貴州畢節織金洞當屬集大成者,早在2005年便被《選美中國》評選爲“中國最美六大旅遊洞穴”之首。

畢節織金洞

織金洞的震撼,在於其“大、奇、全”。作爲“中國溶洞之王”,它擁有12公里長的洞道系統和4層迷宮式結構,在漫長的地質演變中,奇蹟般地自然形成了12個寬闊大廳和47個廳堂。

織金洞奇景

洞內發育有“銀雨樹”、“霸王盔”等40餘種次生化學沉積形態,覆蓋世界溶洞所有沉積類型,堪稱“地下喀斯特博物館”。其規模之宏大、形態之豐富,在世界溶洞中獨具特色。

銀雨樹

沿六沖河下游而行,與織金洞景區並稱“貴州喀斯特雙璧”的九洞天景區展現出另一重喀斯特奇觀——“一河九窗”。

九洞天景區

一段溶洞的“側牆”崩塌,有幾處地方露出了天空,像是一扇扇窗戶,陽光從幾處“側窗”照進了溶洞裏的六沖河伏流。乘船從河道中走過,可以看到串珠式的九個天然天窗。九洞天景區集水旱溶洞、天生橋、伏流等景觀於一身,被譽爲“中國岩溶百科全書”。

九洞天景區

位於畢節市黔西市新仁苗族彝族鄉的烏江源百里畫廊,地處六沖河、南源三岔河交匯處,是連接織金洞景區的水上旅遊環線。這裏融合了高峽平湖、溶洞飛瀑、奇峯異石、斷層壁畫和苗族風情等多種景觀。河道蜿蜒曲折,兩岸峯壁險峻,湖水清澈倒影沉碧,是中國西部喀斯特地區高峽平湖的典範,有“頭上天一線、峽中水一灣”的天然畫廊之稱。

烏江源百里畫廊

貴州省畢節市堪稱喀斯特地貌的天然博物館。從織金洞景區的水蝕成石,到九洞天景區的石孕洞天,再到烏江源百里畫廊的天映河谷,地下的奇幻與地上的壯美相交融,共同構成了一幅幅層次豐富、類型齊全的岩溶大觀。

烏江源百里畫廊-鴨池河

這裏不僅是地質奇觀的聚集地,平遠古鎮的煙雨詩意、苗寨蠟染的民族智慧,賦予了畢節“人文山水洞天”的完整生態旅遊格局,爲深度體驗與科考探索提供了可能。

烏江源百里畫廊

PART 02

洞見貴州:

用科學與藝術打造地質文旅標杆

畢節市獨特的喀斯特地質資源,融合《中國國家地理》的專業媒體優勢與科學考察能力,不僅是一次優勢互補的資源整合,更是一次科學與藝術的碰撞、一場兼具深度與溫度的戰略合作。

依託織金洞這座深藏於黔西北大地之下、自然雕琢而成的神祕宮殿,《中國國家地理》將充分結合織金洞精美絕倫的珍奇巖溶景觀、恢弘而幽深的洞深空間、完整且獨特的喀斯特生態系統,從組織科學攝影、因地制宜地打造原創文旅IP、共建織金洞研學旅行體系、開展體旅融合活動等多元角度進行深度協作。

中國國家地理·紅框裝置

同時,在織金洞景區佈設“中國國家地理·紅框”標誌性取景裝置,並提供全媒體傳播矩陣支持。以科學視野、創新形式、權威內容,打造國內地質文旅標杆,真正讓織金洞“破圈出彩”。

此外,《中國國家地理》還將調動專業資源,爲畢節九洞天景區、烏江源百里畫廊景區、響水灘音樂節等重點項目提供全方位支持,推動畢節文旅資源集羣化、高品質發展。

貴州省畢節-百里杜鵑

畢節是中國喀斯特地貌的“過渡帶”與“濃縮區”,烏蒙山脊上發育出的“高原、峽谷、溶洞、石漠”四位一體喀斯特系統,讓畢節成爲了高原山地喀斯特典型樣板。極高的美學價值、研究價值背後,需要與之相匹配的品牌引領與文化體驗。

未來,《中國國家地理》將與貴州織金洞文旅開發有限公司持續深化協作,細化合作舉措,共同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徑,讓畢節的自然之美、人文之韻持續綻放光彩。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