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進巨輪18分鐘沉沒?埃德蒙・菲茨傑拉德號失事的致命猜想
地球是一個奇蹟
歷史|瑞典
藝術家大衛・康克林(David Conklin)畫作《人人皆知》中,埃德蒙・菲茨傑拉德號蒸汽船(S.S. Edmund Fitzgerald)在蘇必利爾湖上那場註定悲劇的航行中,與洶湧的波濤奮力抗爭。該畫作旨在紀念這場悲慘海難的週年紀念日。| 國家地理圖片集
這艘性能優良的輪船與全體船員正深陷險境。一場狂烈風暴裹挾着颶風級強風、10米高的巨浪與遮天蔽日的暴雪,朝這艘大型貨輪猛烈襲來。
1975年11月10日,當它在蘇必利爾湖艱難航行時,已傳出“故障清單”——雷達失靈、壓載艙通風口受損,船身開始進水,前行速度愈發遲緩。
即便如此,該船船長歐內斯特·M·麥克索利(Ernest M. McSorley)——這位被公認爲五大湖地區最頂尖的船長之一——並未表現出過度擔憂。“我們還能穩住局面,”他通過無線電對約16公里外另一艘船的船長說道。
作爲當時技術最先進的淡水貨輪之一,麥克索利或許始終相信,自己的船仍能順利抵達安全港灣。然而片刻之後,所有通訊戛然而止,埃德蒙·菲茨傑拉德號(S.S. Edmund Fitzgerald)從雷達屏幕上徹底消失。
這是五大湖地區又一樁令人心碎的悲劇,自1875年以來,這片水域已吞噬了約6000艘船隻與3萬名船員的生命。
命運航程:風暴籠罩下的危機
在埃德蒙·菲茨傑拉德號沉沒前數小時,我們已知它遭風暴襲擊受損,但沒人能確切說清,這艘222.1米長的貨輪爲何會沉入湖底。專家推測,原因可能是一組巨浪的衝擊、在六英尋淺灘擱淺,或是這兩種情況共同作用。
五十年前,“菲茨號”在蘇必利爾湖加拿大一側161.5米深的冰冷湖水中突然沉沒,包括麥克索利在內的29名船員全部遇難,這場悲劇就此載入史冊。
五大湖地區曾發生過死亡人數更多的海上災難,但沒有哪一場能像這次沉沒這樣廣爲人知:1976年,加拿大創作型歌手戈登·萊特富特(Gordon Lightfoot)讀完《新聞週刊》的相關報道後,用一首悽婉動人的搖滾民謠《埃德蒙·菲茨傑拉德號的殘骸》讓這場悲劇永遠留在人們心中——這首歌對已知事實的還原度極高。
“這艘船確實是美國一方的驕傲,”五大湖沉船博物館執行董事布魯斯·林恩(Bruce Lynn)說。該博物館位於密歇根州懷特菲什角,距離埃德蒙·菲茨傑拉德號的沉沒地點約27.4公里。
“船員們都爲能在這艘貨輪上服役而自豪,在千英尺級船隻出現之前,它一直保持着貨運重量紀錄。” 但這首歌並未講完這場悲劇的全部故事。那個命運轉折的日子裏究竟發生了什麼,至今仍是個謎。
近期出版的《十一月的狂風:埃德蒙·菲茨傑拉德號不爲人知的故事》作者約翰·U·培根(John U. Bacon)認爲,沉船很可能是多種故障共同作用的結果。
“這是一系列意外後果的連鎖反應,”他說。梳理這些事實,我們能隱約看到這場災難醞釀過程中的種種跡象。
1958年6 月7日,西北互助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的妻子伊麗莎白・菲茨傑拉德,在底特律手持一瓶香檳,爲埃德蒙・菲茨傑拉德號蒸汽船主持下水儀式。身旁陪同她的是她的丈夫,這艘船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國家地理圖片集
航向深淵:一場風暴的形成與突襲
1975年11月9日下午早些時候,“菲茨號”從威斯康星州蘇必利爾市啓航,前往底特律的一家鋼鐵廠。
這艘船全長222.1米,是當時最大的淡水貨輪之一,配備了一流的住宿設施。它以西北互助人壽保險公司總裁埃德蒙·菲茨傑拉德(Edmund Fitzgerald)的名字命名,該公司正是船的所有者。
船上裝載了26000長噸的鐵燧巖球團礦——這種球團礦由低品位鐵礦石粉碎後,用黏土粘合製成。啓航當天天氣極好:氣溫在21-26攝氏度之間,風力平緩,海面平靜,儘管當時已發佈風暴預警。
美國國家氣象局監測到一股逼近的阿爾伯塔急流——這是一個快速移動的低壓系統,攜帶來自西北部的乾燥冷空氣。與此同時,另一股來自西南部的風暴幾乎未被察覺,它正裹挾着暖空氣與溼氣悄然靠近。
次日,這兩個天氣系統在五大湖上空相遇,催生了一場罕見的特大風暴——萊特富特在歌曲中詩意地將其稱爲“颶風級西風”——狂風、暴雪與巨浪輪番衝擊着航行中的船隻。
隨着天氣急劇惡化,麥克索利決定沿靠近加拿大海岸的北部航線航行,以躲避大風。當他下令轉向南方、朝底特律前進時,埃德蒙·菲茨傑拉德號在數小時內遭遇了時速112.65公里的側風,以及約7.62米高的巨浪。
這對貨輪來說是致命隱患,它的載重線僅在甲板下方3.51米處。船體上的這條標記代表着貨輪的最大安全喫水深度——如果喫水線超過載重線,就意味着船隻超載。由於喫水線與甲板距離過近,風浪很容易漫過船身。
此外,船長此前報告的壓載艙通風口受損或缺失,也會導致海水大量湧入船內,讓船身下沉得更深。雪上加霜的是,高達10米的瘋狗浪(rogue waves)可能也襲擊了該船。
當時緊隨埃德蒙·菲茨傑拉德號航行的阿瑟·M·安德森號(S.S. Arthur M. Anderson)船長傑西·B·“伯尼”·庫珀(Jesse B. “Bernie” Cooper)事後回憶,在與這艘不幸的貨輪失去聯繫前不久,他的船連續遭遇了三個巨浪的衝擊。
“五大湖風暴的威力實在令人驚歎,”林恩說。“當極端天氣逼近時,海況會迅速惡化。由於淡水的密度小於海水,五大湖的海浪運動方式與海洋不同——它們往往比海洋湧浪更陡峭、更頻繁,而且結冰速度更快,會導致船身因積冰而重心上移。”
當時,埃德蒙·菲茨傑拉德號的短程與遠程雷達系統均已失靈——推測是風浪衝擊所致,船隻只能在“盲航”狀態下前進。不過,它始終與阿瑟·M·安德森號保持通訊,後者持續監控着“菲茨號”向懷特菲什灣——一處受地形保護的海灣——航行的進度。有一刻,庫珀船長通過雷達發現,“菲茨號”正駛過六英尋淺灘——那是蘇必利爾湖加拿大一側一處危險的岩石露頭,他頓時感到警覺。
不久之後,這艘船便從雷達上消失,永遠沉沒在蘇必利爾湖洶湧的波濤之下。“無論當時發生了什麼,一切都來得太快了,”培根說。“船上沒有發出任何求救信號,船員們甚至沒時間放下救生艇或穿上救生衣,就被困在了船內。對家屬們來說,唯一的慰藉是,他們沒有遭受長時間的痛苦。”
在五大湖沉船歷史協會委託創作的這幅畫作中,藝術家大衛・康克林描繪了對埃德蒙・菲茨傑拉德號殘骸的調查場景。調查人員試圖查明這艘最先進的船隻爲何會失事,並鎖定了幾個潛在原因。| 國家地理圖片集
調查線索:關於沉船原因的種種猜想
關於那天真正發生的事情,有一種說法認爲是船的建造存在缺陷。
1954年“菲茨號”建造時,其技術水平被認爲優於五大湖艦隊的其他船隻。與當時普遍採用的鉚釘、螺栓固定工藝不同,這艘大型貨輪的船體採用了鋼板焊接技術——設計初衷是讓船體具備足夠的柔韌性,能在波濤洶湧的五大湖中彎曲變形而不破裂。
然而,在五十年前那場猛烈的風暴中,船體不斷遭受撞擊,可能已將這些焊縫削弱到斷裂的臨界點。這種理論認爲,當船頭和船尾處於巨浪之上,而沉重的船身中部在波谷處失去支撐時,焊縫就發生了斷裂。
“這就像一枚回形針,”培根打了個比方,“你只能彎曲它有限的次數,超過次數後它就會斷裂。” 埃德蒙·菲茨傑拉德號的殘骸被發現時已斷成兩截,這引發了人們對該船在風暴中斷裂的猜測。但至今仍不清楚,斷裂是發生在水面上,還是船骸撞擊湖底時。
此外,還有關於該船駛過危險的六英尋淺灘的報告。一名調查人員後來聲稱,他在淺灘上發現了埃德蒙·菲茨傑拉德號船體的栗色油漆。
然而,他爲運營該船的奧格爾貝·諾頓公司撰寫的機密報告從未公開。如果情況屬實,船體破損湧入的海水,可能就是“菲茨號”船長報告的“故障清單”中所列的問題。
美國海岸警衛隊也對事件原因展開了廣泛調查。1978年,他們發佈了一份長達100頁的調查報告,最終將“艙口關閉失效”列爲沉船的可能原因——但後續的海上探險並未發現相關證據支持這一結論。
根據培根的說法,沉船很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導致的災難性故障。“我認爲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他說,“一系列的意外事件和判斷失誤,共同釀成了這場災難。”
那個災難性的日子裏,可能發生的意外原因有哪些?一份報告指出是埃德蒙・菲茨傑拉德號的艙口存在故障,其他說法則包括船身焊縫斷裂,或是在多礁石的六英尋淺灘發生過碰撞。| 國家地理圖片集
傳奇永存:災難留下的遺產與慰藉
埃德蒙·菲茨傑拉德號的沉沒,給遇難船員的家人和朋友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這個彼此熟悉、聯繫緊密的社羣,至今仍能感受到這場災難留下的傷痛。
這艘大船的沉沒也推動了淡水貨輪航行規則的改革。林恩指出,其中一些是技術性改進,旨在提高商用船隻的可靠性,比如優化航海圖和天氣預報系統,以及引入用於定位的電子信標。
“這次沉沒有力推動了航運安全的進步,”他說,“如今,只要天氣惡化,貨輪就必須拋錨避風,等待風暴平息。埃德蒙·菲茨傑拉德號上的船員們沒有白白犧牲。” 自1975年以來,五大湖地區再沒有發生過商用船隻沉沒或人員遇難的事故。
1995年7月4日,這艘船的船鐘從殘骸中被打撈上來。如今,它被陳列在五大湖沉船博物館中,每逢沉沒週年紀念日都會被敲響——正如歌曲中所唱的那樣,“爲埃德蒙·菲茨傑拉德號上的每一位船員敲響29次”。
五十年前那個漆黑寒冷的夜晚究竟發生了什麼,或許永遠無法得知。
也許,22歲的甲板水手布魯斯(Bruce)的母親露絲·哈德森(Ruth Hudson)說得最好。布魯斯遇難時,即將成爲一名父親。培根在書中引用了她的話:“只有30人知道發生了什麼:29名船員和上帝。”
撰文:Dave Kindy
編譯:Arvin
校對:錢思琦
版式設計:錢思琦
點點,謝謝關注。
伸出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