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見中國·遇見隰縣

來源: 更新:

這裏,坐擁海內孤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小西天”的絕美懸塑。

這裏,是“中國第一梨”原產地,被譽爲“中國玉露香梨之鄉”、“中國金梨之鄉”、“中國酥梨之鄉”

這裏,地處黃土高原殘塬溝壑區,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卻以“一顆梨”托起近8萬山區羣衆致富夢。如今走上數字鄉村路,更是讓“一顆梨”擁抱了“一朵雲”

如今,冬來春不遠,靜待千樹萬樹梨花開。本期“鄉見中國”,一起走進“梨樹成林、黃土成奇、佛影如雲、數字興農”——山西隰(xí)縣

俯瞰隰縣萬畝梨花開↓

攝影/亞明

鄉見中國·遇見隰縣

山西臨汾與下轄隰縣位置示意圖

圖源:學習強國

隰縣,古稱隰州,位於黃河以東、呂梁山脈以南的主峯西麓,地處黃土高原中心區域。作爲“晉西首埠”,素有“河東重鎮、三晉雄邦”美譽。

明朝的隰縣鼓樓,如今是隰縣的象徵

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矗立在隰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龍泉鎮

攝影/亞明

縣境東北峯巒聳翠、林海蔥鬱,有百餘座1800米以上高峯,紫荊山最高峯青山頂海拔2012.5米,是臨汾地區西部山區和呂梁山南部第一高峯。

縣境中西部是海拔900-1300米黃土高原殘塬溝壑區,被城川和東、西二川分割爲七大塬面。

川塬之間,梁峁連亙、溝整縱橫、紅崖壁立。

隰縣的黃土高原之上

如刀似板的黃土牆狀山或黃土牆

或可成爲一種新的黃土地貌類型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21年11期

攝影/亞明

一個“隰”字,由於過於生僻,反而令人印象深刻。

作爲歷史地名,複雜的“隰”字不僅是一個文化符號,也像一卷精巧的微縮膠片“潛影”着一座古城的千年印象,現在我們將其“顯現”。

坐西向東的“小西天”千佛庵

兩側山脈宛如鳳凰雙翼

大殿穩居翼間↓

攝影/亞明

隰縣的“隰”,自隋開皇五年(585)設隰州總管府,迄今“隰”字與這方土地已結緣1400餘年

如果單論“隰”字,更是至今已沿用3000多年

“隰”字,最早見諸3000年前商周時期的金文。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專著《詩經》,出現“隰”字達26次——每一次都充滿“畫面感”,彷彿每一個筆畫都濃縮了山川與沃野。

隰縣下李鄉

呂梁山脈南麓的紫荊山

攝影/亞明

隰縣的得名,各類史籍對其“隰”字的含義可謂不謀而合——全採用《爾雅·釋地》中的解釋:“下溼曰隰”

古代的隰州,恰處二水交匯之地,城南又與西川河相匯,確是一片多水下溼、平坦肥沃、生境良好的地方。

即使跨越千年,隰縣仍是一派“原隰鬱茂,百草滋榮”(張衡《歸田賦》)的盛景,碧野藍天,綠波林海。

隰縣城南鄉唐戶塬智慧果園

攝影/亞明

從千年前《詩經》裏的“隰有樹檖”(檖:一種梨);千年以後,這裏“顯現”爲“中國第一梨”的原產地。

上圖爲隰縣最有名的玉露香梨

下圖是隰縣有機旱作玉露香梨示範基地

攝影/亞明

從千年前《詩經》裏的“隰有荷華”,再到如今的“隰有好人”,隰縣好人現象已蔚然成風,如荷花溢香。如今,隰縣也被譽爲“中國好人縣”

隰縣縣政府所在地龍泉鎮梨花盛開,芳香四溢

攝影/亞明

如今的隰縣,一縣三動脈:瓦日鐵路、呼北高速、霍永高速從城下經過,形成臨汾市西山地區的交通樞紐。區位優勢的現代化,加快了城市化進程。

2015年太原南至呂梁K7835城際列車開通

2024年升級爲瓦日鐵路客運列車

以前從隰縣去太原要轉三趟車

現在睡一覺就到

圖源:視覺中國

如今的隰縣,一城三“國保”(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使其成爲國寶雲集晉南大地上一顆閃耀明珠。

隰縣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佛庵的懸塑

攝影/亞明

一個“隰”字,縮影千年。但即使千年以後,隰縣那些最美好方面似乎從未變改,現在我們凝眸細觀。

鄉見·午城鎮

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傳奇”

只知道懸塑和香梨?那可能對隰縣瞭解還不夠深。

關於隰縣最深邃的一份“記憶”,要去隰縣的南方尋找。

隰縣最南端午城鎮

黃土塬上的玉露香現代化梨園

攝影/亞明

隰縣最南端,城川、東川、蒲縣川在那裏融匯爲昕水,再流入隔壁的大寧縣。河水出口的胡城村附近海拔已達760米,而這裏卻是全隰縣最低處(隰縣平均海拔900-1300米)。

就在這個川流不息的“低窪”之地,坐落着一個曾以它的名字命名、黃土高原上最古老的“祕密”,它叫——午城鎮。

在隰縣的川塬梁峁、溝整縱橫間

藏着極古老的“黃土傳奇”

攝影/亞明

1、驚世發現,“午城黃土”

隰縣、午城所在的黃土高原,是最大、最連續、最深厚黃土堆積區

全世界最早的黃土記錄,也出現在兩千多年前的中國,這比國外最早的、始於1820年前後的歐洲黃土研究至少早兩千年。

只不過,這些早期的、記錄於中國歷史文獻中關於黃土降塵的樸素描述,並不爲世界熟知。

黃土高原的形成過程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10期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第四紀研究室支持下,被譽爲“黃土之父”的劉東生院士帶領同事開展黃土高原地區大規模地質考察,首次確立了對黃土高原的三維立體認識

(※注:第四紀,從約260萬年前至今,包括更新世和全新世)

如圖,黃土高原形成前是什麼樣?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10期

此外,劉東生院士還將中國黃土地層劃分爲:晚更新世馬蘭黃土、中更新世離石黃土,以及更爲古老的早更新世(258萬-8萬年前)——午城黃土

山西地質博物館藏的午城黃土

該黃土以隰縣午城鎮柳樹溝爲標準點

圖源:視覺中國

也就是說,無論西起烏鞘嶺、東至太行山東麓深斷裂帶,還是南起秦嶺和伏牛山、北至陰山範圍內雄渾壯闊的黃土高原,都要俯首尊稱“午城黃土”一句:

“老前輩!”

從遙感圖中可知

太行山分隔開了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

太行山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邊緣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17年10期

命名“午城黃土”十數年後的20世紀八十年代初,經過地質人的不懈耕耘,中國黃土的第四紀研究終於走向世界

午城鎮好水與好土雙重滋養

使得下轄秋禾、寺坡村的西瓜、甜瓜位居

全縣品質最佳,且上市也最早

圖源:視覺中國

2002年,劉東生獲國際環境領域最高獎“泰勒環境成就獎”,評語裏寫道:地球歷史記錄中,有3種氣候記錄最爲完整,分別是深海沉積的記錄、南北極冰芯的記錄——

以及,中國黃土的記錄。

在山西,能喫到真正用純淨黃土炒熟的“炒指”

脆生、實在,是一份樸實的噴香四溢

2、看得見的“黃土傳奇”

隰縣地處黃土高原殘塬溝壑區,這份千溝萬壑的“鬼斧神工”,也孕育不可多得、看得見的雄偉壯闊。

在午城鎮,以及與之相接的寨子鄉、與寨子鄉相接的黃土鎮,與黃土鎮相接的下李鄉,它們“手牽手”覆蓋隰縣整個東部,也連綴成一條有關“黃土傳奇“的“景觀長廊”——

寨子鄉隰縣黃土國家地質公園

黃土地貌類型齊全

攝影/亞明

黃土鎮嶺上村

黃土高原上的田園風貌

昔日荒山,今日梯田

攝影/亞明

鄉見·城南鄉

掛在樹上的果汁,“梨王”的密碼

下圖難道是“江南水鄉”

不,那是隰縣的城南鄉,中國梨博園。

城南鄉梨博園

攝影/亞明

據《隰縣誌》記載,僅城南鄉一地的水果總產量,就佔全縣1/4以上;其中的梨產量更是相當於全縣的36%,果園面積之寬廣,令縣內絕大多數鄉鎮難望項背。

也就是說,隰縣處處梨花開,卻在城南分外香。

毗連城南鄉的陽頭升鄉

梨園正豐收

攝影/亞明

“一梨潤三秋”,天氣漸冷,似乎在每個秋末冬初那略顯乾燥的交節時期,少了梨香的潤澤都是不完整的。

梨與桃、李、杏、蘋果等同屬薔薇科,是中國傳統果樹之一,至少已有3000年栽培史,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景象,在全國許多地方都能見到。

一張圖區分同爲春開薔薇科的果樹花朵

圖源:《中國國家地理》2023年12期

繪圖/出離

如今,通過現代農業技術的加持,梨的新品種多達200餘個。爲了保護新品種、防止冰雹襲擊,果農們爲其架設防雹網。

這其中,以隰縣爲原產地的“中國梨王”玉露香梨——城南鄉親們更是對其呵護備至。

城南鄉的黃土塬上

被悉心裝上防雹網的玉露香梨林

攝影/亞明

玉露香梨由山西農科院以庫爾勒香梨爲母本、雪花梨爲父本雜交選育而成。既有普通梨的脆,又有庫爾勒香梨的甜,還帶着優雅果香。

最重要的,它口口爆汁、質地細嫩,咬下一口,那就是舌尖層面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只看一眼就感覺潤到了肺

截至2021年,玉露香梨的品牌價值已達87.43億元。隰縣80%農民從事梨果產業,80%農業收入來源於梨果產業,80%脫貧羣衆依靠梨果增收致富。

僅憑“一顆梨”,就托起近8萬山區羣衆致富夢,並不誇張。

隰縣午城鎮三代梨農家庭

攝影/亞明

當前,雲計算、5G、物聯網等數字化技術形成的新質生產力,逐漸成爲鄉村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驅動力,隰縣也不例外。

城南鄉隰縣國家現代化農業產業園

攝影/亞明

以寨子鄉爲例,以前村民種植梨樹,人工澆灌費時費力。現在只需打開手機輕輕一點,坐在家裏便能遠程爲梨園澆水施肥。

於是,從前的“一顆梨”,遇見了如今的“一朵雲”,煥發出了嶄新活力。

城南鄉梨博園的百年老梨樹,枝頭煥新生

攝影/亞明

國寶隰縣

一城三“國保”的隰縣,可謂古建雲集。

比如,黃土鎮四合院佈局的元朝東嶽廟、唐初的靈隱寺、陡坡鄉黑圪塔山腳下的玉泉寺、清代降福庵、慈雲寺、下李鄉的清代法師廟、城南鄉石家莊村的清代奎光閣、紫荊山中的清代潤國侯廟等等等等。

這其中尤以以下這座“樓”,最具象徵意義。

龍泉鎮的鼓樓,全隰縣的象徵

鼓樓位於隰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龍泉鎮,又名大觀樓,位於縣城中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中東西南北大街,皆以鼓樓爲中心四向輻射。

鼓樓北側

上書“三晉雄邦”,下書“北拱晉陽”

攝影/亞明

該樓建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中爲磚拱門洞,十字貫通,總高約27米;基座爲三層四檐十字歇山頂,裝畫戟形避雷針,脊中安置寶珠脊剎,角掛鐵馬風鈴。

頂檐之下,四方各懸藍底金字匾額:北爲“三晉雄邦”,南爲“河東重鎮”,東爲“龍泉古郡”,西爲“長壽遺封”

底層門洞匾額依次爲:“東屏姑射”“西帶黃河”“南臨古慈”“北拱晉陽”

也就是說,鼓樓以僅兩百平方米左右的一樓之內,就象徵了千餘平方公里的隰縣全縣。

鼓樓東側,頂檐金字匾額:龍泉古郡

底層門洞匾額:東屏姑射

如今的鼓樓正在維修,再次開放就是青灰色

攝影/亞明

七里腳千佛洞石窟,萬千時空在此交錯

一提石刻,老隰縣人的眼睛可就亮了。他們可能會率先想到——水堤鄉桑梓村南的宋代和尚灣摩崖石刻,裏面供着“風刺爺爺”(當地人俗稱,風刺醫學名爲蕁麻疹)。

但能讓全國人民都眼前一亮的石刻,是位於城南鄉七里腳村的千佛洞石窟,那裏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七里腳千佛洞石窟入口

《續修隰州志》稱這裏爲石佛寺,其位於七里腳村對面山麓,依山劈石掘窟鑿像。

石窟分南北二窟,面積共約400平方米,南窟爲北魏風格;北窟門楣刻5尊佛像已顯風化,卻爲唐初風格;與此同時,寺內又有很多金代題記

21世紀的我們置身其中,彷彿時空交錯,倍感神奇。但回神之後,也發現兩窟主佛頭像不知何時早已被盜,斧痕歷歷刺目,令人唏噓。

七里腳千佛洞石窟內造像

攝影/亞明

“小西天”千佛庵,懸塑的“背後”更精彩

因爲《黑神話·悟空》,這裏太出名了,所以不作過多介紹。

遊戲 VS 現實

很難分清孰真孰幻

圖源:山西文旅廳

一言以蔽之——此地以區區169平方米“彈丸之地”凝結上下千餘年懸塑技藝之大成,堪稱“中國懸塑藝術博物館”

“彈丸之地”的苦惱在於,難以承載爆火之後的客流激增。

比如去年國慶,來了9.1萬遊客,幾乎相當於隰縣全縣的人口。

就算只有一萬名遊客,大家擠擠,一批最多進50人,也要200批次。哪怕景點每天開足馬力,迎客12小時,每批遊客能分到的時間,也只有3.6分鐘

千佛庵懸塑

攝影/亞明

這種極限壓力下,排隊限流在所難免,遊客高喊“差評”,實際上情有可原。

但可貴的是,面對遊客不滿,隰縣人沒有辯解推諉,沒有“躺平”“棄療”,而是快速響應、真誠改進——

副縣長現場唱歌安撫遊客,公安局長疏導人流,文旅局長扮唐僧與遊客互動,全縣黨政機關騰出停車場,玉露香梨免費品嚐,志願者全天候服務……

去年國慶假期最後一天,隰縣人宣佈,自當日至年底,凡中秋、國慶假期遊覽過小西天的朋友,攜購票憑證可再次參觀,免票!

千佛庵上院

攝影/亞明

這些舉動不僅挽回了遊客的心,也讓小西天的口碑逆襲。不少網友點贊:“真誠永遠最能打動人。”

千佛庵懸塑確實精彩,但隰縣人的溫暖似乎更珍貴一些——畢竟,“隰縣好人”這四個字源遠流長名不虛傳,千年前《詩經》中的“隰有荷華”,如今香遠益清

在川塬梁峁的熱土之間,鄉見隰縣

在黃土高原的午城鎮中

尋找古老至極的“黃土傳奇”

在城南鄉的黃土塬上

品味酥梨的陣陣清香

或踏足“小西天”千佛庵

領略隰縣最爲華彩的一幕幕

一路所遇皆爲春風般和煦的“隰縣好人”

冬來春不遠

何不去隰縣,靜待千樹萬樹梨花開?

(※感謝攝影師亞明對本文圖片的大力支持)

中國國家地理·鄉見中國

助力鄉村振興

去中國2800多個寶藏縣城

發現美麗鄉村

中國國家地理新媒體推出

“鄉見中國”系列報道

我們將深入寶藏縣城

發現獨特的鄉村自然景觀

尋訪厚重的文化底蘊

書寫嶄新的鄉村文旅故事

以新的眼光去發現、去感受、去觸摸

這片土地的蛻變與新生

以飽含深情的內容

訴說對中華民族的熱愛

總策劃 才華燁

統籌 閆瑞傑 楊穎

電話 010-64889218、64869398

郵箱 [email protected]

【參考文獻】

[1]《隰縣誌》隰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方誌出版社

[2]《穿越歷史時空 品一字“隰”讀千年城》 中國新聞網 2024年03月26日

[3]《劉東生:揭開黃土的奧祕》中國科學報 2025年03月28日 04版

[4]《李希霍芬與黃土的風成學說》第四紀研究 2005年7月 第25卷 第4期

[5] 《壁如刀削,形似板薄 尋找中國的牆狀山》中國國家地理 2021年11期

[6] 《從差評到頂流,隰縣憑什麼》中國經濟週刊 2025年02月28日 第04版

[7]《“一顆梨”擁抱“一朵雲” 山西隰縣探尋鄉村數字化轉型新路徑》央廣網 2024年06月07日

[8]《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徵程·老區行|一顆梨托起近8萬山區羣衆致富夢》新華社太原 2024年9月23日

中國國家地理視頻號

大美中國,山河錦繡

本文創作團隊

編輯:Jubei

圖片:亞明、視覺中國

封面、頭圖攝影:亞明

話題

鄉見隰縣,想好喫什麼了嗎?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