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地上老鼠如何截獲空中飛蝠

來源: 更新:

地球是一個奇蹟

文化|德國

這張靜態圖像截自研究人員拍攝的視頻:一隻老鼠攻擊了一隻從身邊飛過的蝙蝠。|攝影:GLOZA-RAUSCH, F. ET AL.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2025, KNÖRNSCHILD LAB, MUSEUM FÜR NATURKUNDE BERLIN

在德國北部一個陰暗洞穴裏,一隻入侵褐家鼠站得筆直,靠尾巴保持平衡。突然,它竄上夜空,扯下一隻蝙蝠,大嚼起來。

起初,米爾雅姆·克諾恩希爾德(Mirjam Knörnschild)被研究中紅外監控拍下的這一幕驚呆了。克諾恩希爾德是柏林自然歷史博物館行爲生態學和生物聲學實驗室主任。她想,那可能只是個例。直到在德國另一處蝙蝠洞穴考察時,更多可怕證據浮現,她才改變了想法。

“我們觀察到了相同的情形,老鼠們在洞穴出入口巡邏,我們還找到了老鼠囤積的五十多隻死蝙蝠,”她說,“這讓我們覺得,這恐怕根本不是偶發事件。”

克諾恩希爾德與團隊重返那兩處洞穴——都是蝙蝠在城市裏的重要冬眠地點,以便記錄齧齒動物造成的威脅程度。他們的發現顯示,入侵大鼠是城市蝙蝠所面臨的一項被忽略的威脅。

此次以及其他有關蝠-鼠戰爭的研究對於人羣中的疾病傳播有較大影響,美國康奈爾大學公共與生態健康教授蕾娜·普勞萊特(Raina Plowright)說。

“齧齒類,尤其是大鼠,通常在人類改造或定居的地域生活得非常好,”未參與新研究的普勞萊特說,“我們遷入各個地點時,也帶着大鼠一起入住,而這些大鼠就是把病毒從自然帶進人羣的宿主預備役。”

視頻中,大鼠抓住了從上空飛過的蝙蝠,這一交互震驚了科學家。|攝影:KNÖRNSCHILD LAB, MUSEUM FÜR NATURKUNDE BERLIN

大鼠出擊!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機會主義生物,也是全世界分散最廣的入侵物種。

在研究現場,克諾恩希爾德與同事觀察到大鼠採取不同策略成功截獲飛蝠,還能瞄定冬眠中的蝙蝠,並且這一切都是在全然無光的環境下進行的。

“大鼠是機敏和迷人的生物,”克諾恩希爾德說,“我對大鼠沒有明確的惡感。只不過當它們大量出現,就有可能釀造災害。”

據研究人員估計,一小撮大鼠一年也能殺掉數以千計的蝙蝠。蝙蝠一族眼下面臨棲息地喪失、氣候變化和疾病的重重壓力,再加上老鼠捕食,這個脆弱的羣落恐將跌向滅亡。

事實上,一切已經發生。部分生活在島上蝙蝠物種已被大鼠大批殺害,甚至落入更糟糕的情境。新西蘭大短尾蝠(Mystacina robusta)就是這類悲劇的受害者之一。它的最後一次目擊記錄停留在1967年,很可能已因船鼠(黑家鼠)入侵而滅絕。

爲了不讓城市蝙蝠重蹈覆轍,克諾恩希爾德與同事建議在蝙蝠重要冬眠地點採取更強力的舉措,管控入侵齧齒類。此類措施包括防鼠垃圾箱——切斷齧齒類接近洞穴入口的路徑,以及宣傳不要隨地亂扔垃圾或投餵城市野生動物的公共意識運動。

視頻顯示了埃及果蝠對黑家鼠的反應。|圖源:THE YOVEL BAT LAB

齧齒類威脅

在其他地方,蝙蝠們展現了適應、甚至與入侵齧齒類共存的能力。

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人員維護着一處半自然開放式埃及果蝠(Rousettus aegyptiacus)羣落。這種設置允許蝙蝠自由外出覓食和迴歸棲息處。每天日出前,研究人員還在外面擺上水果,讓整個空間對蝙蝠更加友好。但是從不缺席的天外饋贈也吸引了黑家鼠(Rattus rattus)。

特拉維夫蝙蝠神經學實驗室主任約西·約維爾(Yossi Yovel)說,黑家鼠的所爲不限於偷走蝙蝠的食物。它們殺死果蝠幼崽,然後喫掉。爲了瞭解蝙蝠如何應對這種複雜的威脅,約維爾與團隊耗時七個多月,對這片羣落的蝠-鼠交互視頻展開分析。

結果顯示,果蝠意識到大鼠是危險的。當食物平臺被大鼠佔領,蝙蝠們就傾向於迴避。

“當它們着陸平臺,而附近有老鼠時,它們會進食得更久,因爲它們要耗費更長時間保持警覺,四處張望並轉動耳朵,”約維爾說,“這導致覓食成功率大幅下降。”

果蝠的反應因季節和情形而異。冬季,蝙蝠對大鼠更加慎重,偏好以避讓爲策略。春季,平臺上豐富的水果殘餘導致大鼠活動水平上升。此時,面對更加激烈的競爭,部分蝙蝠實際上會反打回去攻擊老鼠。

這表明,蝙蝠會做戰略考量,計算何時逃走,何時應戰,以及如何飽餐一頓,而不單單是被恐懼裹挾着一味逃避。這種行爲上的靈活變通也許讓蝙蝠得以與具有潛在危險的齧齒類比鄰而居。

“我們在一些零散案例中注意到了這個現象,”約維爾說,“不過我認爲,它們所生活的城市環境增大了蝠-鼠交互的發生概率,也使得這類事件變得更加複雜。”

一場致命的集體擁抱

克諾恩希爾德團隊和約維爾團隊皆發現,這些蝠-鼠交互有一定意外成分;同時,兩個團隊都重點關注蝙蝠的想法與行爲。

然而研究結論強調了城市化進程引發的擔憂,普勞萊特說。蝙蝠在生態系統方面的貢獻對於人類和環境健康都萬分重要。它們消耗十億級別的害蟲,爲富有經濟價值的植物傳粉,還在森林中擔任不可或缺的種子傳播者。

“當我們削弱它們的棲息環境,我們也就同時失去了這些服務,”普勞萊特說,“這些研究顯示,對環境變化很敏感的蝙蝠物種,以及在人類改造的棲息環境裏興旺發達的齧齒類,可能正在被我們帶往一處。”她補充道:“我們必須照看好蝙蝠。”

不過,在退化得不那麼嚴重的生態系統當中,有些蝙蝠在與大鼠的戰爭中後來居上。

美洲假吸血蝠(Vampyrum spectrum)翼展超過1米,是新大陸熱帶地區最大的蝙蝠。它們還是嚴格的肉食動物。據克諾恩希爾德說,這些“具有超強社會性、極其文靜的頂級掠食者”的飲食結構主要由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組成,大鼠也是它的盤中餐。

克諾恩希爾德與同事在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一篇研究中標明瞭哥斯達黎加的一處樹洞,那兒是一個美洲假吸血蝠家庭的巢穴,家庭成員有一對成年異性,以及它們尚未成熟的後代。研究人員拍攝的視頻展現了引人注目的社會行爲,例如成年蝙蝠爲家中幼崽帶回獵物,它們偶爾還會爲一頓飯爭吵起來。

更奇妙的是,當一隻蝙蝠覓食歸來,便會收穫其他家庭成員的特別問候:一種用摺疊的翅膀彼此相擁的“集體擁抱”。

“場面非常有愛,”克諾恩希爾德說,“接着,蝙蝠們就開始老鼠大餐,咬碎獵物的骨頭。我想,這是某種層面的宇宙正義。”

撰文:Mary Bates

編譯:綠酒

校對:錢思琦

版式設計:錢思琦

點點,謝謝關注。

伸出小手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