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地理爲核 漁業爲脈,羣賢畢至共商產業融合新圖景
2025年11月16-17日,“地理爲核·漁業爲脈——2025水產地理與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南京江北新區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中國漁業協會、南京江北新區主辦,匯聚全國水產科研領域權威專家、產業界領軍者及政府部門代表,在南京江北新區的中國國家地理·水產地理總部基地,圍繞水產資源與地理稟賦深度融合、漁業賦能鄉村振興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研討,聚焦中國國家地理·水產地理好產品體系化建設、漁光一體綠色發展路徑及地區標誌性水產物種振興等合作領域,爲我國漁業高質量發展凝聚共識、匯聚動能。
基地落戶:三重稟賦築牢融合根基
2024年的七月盛夏,中國國家地理·水產地理總部基地落戶南京江北新區。
這裏,是長江經濟帶與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交匯點;這裏,天生兼具“地理優勢+產業基礎+政策支撐”三重稟賦——長江穿境而過,滁河、八卦洲等優質水域星羅棋佈,既擁有適合各類水產品養殖的多樣化生態環境,又背靠長三角龐大的消費市場,爲“地理特色”與“產業價值”的雙向轉化提供了天然土壤,成爲“地理+漁業”融合發展的核心示範載體。
今時今日,“地理爲核·漁業爲脈——2025水產地理與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研討會”的召開,是響應國家戰略的必然選擇,更是中國漁業協會和中國國家地理資源深度契合的自然結果,全新的漁業探索之路,就此啓程。
嘉賓寄語:共繪 “地理 + 漁業” 發展藍圖
中國漁業協會會長 崔利鋒
中國漁業協會是唯一國家級綜合性漁業行業組織,協會的宗旨和使命任務是“服務漁業發展、建設漁業強國”。中國國家地理是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專業媒體,能夠關注水產體現了長遠的戰略眼光。雙方建立合作關係,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共同宣傳培育優質水產產業發展,對促進漁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希望雙方團隊明確目標任務,研究制定務實可行方案,積極推動合作取得預期成效。希望各位行業專家獻計獻策,大家共同努力把產品生產好、把品牌打造好、把市場開拓好,爲漁業強國建設作出貢獻。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 李栓科
地理是一門平民化的科學,山川大地、颳風下雨,都和老百姓們的日常息息相關。但地理也有着巨大的時空上的差異,促使我們去追求美,去探索新。此次和中國漁業協會合作,一起發現水產之美,探索水產的未來,一同打造水產地理品牌,是我們的榮幸。我們將以地理科學爲根基,激活水域資源的生態與經濟雙重潛力,推動各方在關鍵領域形成務實合作,讓地理優勢轉化爲產業優勢、富民優勢。
南京江北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 陶磊
南京江北新區是國家第十三個國家級新區,也是江蘇省唯一一個國家新區,擔負着國務院和江蘇省委省政府賦予我們的改革創新的任務和使命。漁業並不是江北新區的傳統農業生產,但也正是因此,給老百姓帶來了致富空間。我們希望能和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漁業協會的整體合作,把水產的科研水平、組織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打造標杆水產品牌,漁業致富,振興鄉村。
“地理”代表空間認知,“漁業”則是連接人、水、生態與文化的生命產業。
以“地理邏輯”重新定義漁業價值體系,是自然科學與產業創新的碰撞。
“水產地理”不僅僅是一項合作項目,更承載着推動漁業品牌升級、助力鄉村振興的宏大願景。
核心框架:確立 “標準 - 認證 - 品牌” 合作邏輯
中國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祕書長 李勝利
漁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地理標誌是特色產業的“金字招牌”。此次合作,我們明確了以“標準爲基、認證爲憑、品牌爲魂”的核心合作框架,構建全鏈條賦能體系,期待以“地理+漁業”的融合創新路徑,破解漁業品牌建設的標準化、特色化難題,爲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共繪漁業品牌發展藍圖。
科研賦能:全產業鏈升級的技術支撐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中國國家地理·水產地理首席顧問專家 徐跑
水產地理認定體系,需要秉持“地理稟賦+科研創新+產業落地”三位一體的發展理念,既要有科學內涵,也要有技術支撐。我一直在陽澄湖做大閘蟹的養殖研究,當時就以此爲基準,提出“三好學生”養“五好螃蟹”的概念,也就是種好、水好、料好這“三好”爲前提,從而達到品質好和市場好,這個標準也可以向更多的水產推廣。我們不僅僅要做水產本身,還要外延到更廣闊的領域,打造全產業鏈,推動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任鳴春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是一個綜合性的科研院院所,立足於長江中下游、面向全國的一些重點水產品開展全產業鏈的研發。從科研角度看,2024年,中國的水產品總產量已將近7400萬噸,高速發展背後可能存在升級迭代的問題。所以,要引領產業升級,就要先構建全產業鏈,確立全產鏈的標準體系;要完善產業服務與支撐的體系,要爲標準的持續升級提供新的動力,爲好產品體系化建設築牢品質根基。
跨界視角:多元融合的創新發展思路
美國IBMG 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山姆基地(山東)綠色供應鏈有限公司總裁、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工作委員會執行主任 、山東省歸國華僑聯合會 海外顧問委員 李生
山姆一直有着比較嚴苛的選品標準,參加今天的研討會,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考:打造“IP+產業+文旅”三維融合發展戰略平臺,超越傳統的水產貿易或簡單的旅遊開發,構建一個以中國國家地理超級IP爲價值內核,以水產產業爲實體根基,以產品供應鏈文旅體驗爲流量入口和品牌放大器的三維融合生態系統。
《數字商業與營銷》雜誌總編、CAAC數字營銷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商務廣告協會數字營銷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祕書長、中國國家地理·水產地理數字營銷與商業戰略專家 袁俊
我們面臨着一個巨大的機會爲每一個水產品的源頭地找到自己應有的賦能價值的機會。“水產地理”需將地理價值轉化爲可感知的品質優勢,以品牌賦能產品,形成我們的口碑矩陣。
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創始會長 楊維龍
當年陽澄湖大閘蟹申報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過程讓我在品牌打造上總結了一些經驗,如緊跟形勢不斷變化銷售模式、更新銷售渠道、加強內部管理等等。一個品牌的興起不僅能促進地方經濟,更能帶動整個產業的快速發展。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特色水生動物繁養”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 徐鋼春
我們與水產地理的合作項目,再一次向着智慧化邁進,真正做到“漁光一體”。地理是認識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過程,水產養殖是讓消費者要喫得好、喫得健康、喫得營養,我們希望“漁光一體”這項事業將來也能創造美,實現農文旅的結合。
前期鋪墊:實地踏察夯實合作基礎
從16日實地踏察“中國國家地理·水產地理的好產品基地”到17日精彩紛呈的圓桌會議;
從行業使命的宏觀闡述到水產地理的文化解析;
從品牌標準體系的探討到融合路徑的實踐探索……
我們從科學出發,釐清了行業的現實挑戰,凝聚了面向未來的行動共識,搭建起“科研-產業-品牌”協同交流的高端平臺,描畫着生態漁業的新藍圖。
戰略簽約:“漁光一體” 開啓合作新篇
現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與中國國家地理·水產地理簽署《水產地理“漁光一體”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以“科學+品牌+融合”的新模式,共同構建以生態爲基、以標準爲核、以品牌爲體的全新產業體系。
未來藍圖:構建高質量發展良性循環
未來,中國國家地理·水產地理將以此次會議爲契機,持續推動各方務實合作,讓中國國家地理·水產地理好產品體系化建設成爲品質標杆,讓技術創新轉化成爲產業動能,讓漁光一體模式成爲綠色典範,讓地區標誌性水產物種成爲鄉村振興的“富民魚”,最終形成“地理塑品牌、科技提品質、產業促增收”的良性循環,爲漁業強國建設注入強勁動力。
本文創作團隊
◎ 總策劃:楊瑩
◎ 執行統籌:王慧君
◎ 撰文:周舒
◎ 排版設計:J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