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裏的它,是中醫治肝病的要藥

來源: 更新:







導讀

“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割了當柴燒”這句俗語想必大家都聽過,這句話說明了藥物採集的時令性。而以茵陳爲例,正是因爲它不僅日常生活中常見,更是臨牀經典常用藥。今天,就帶大家認識一下這味“春季限定”的妙藥。


茵陳、茵陳蒿,都是同一種植物,只是叫法不同。在黃河流域的農曆正月、二月,它苗旺味厚,是藥用的最好時期。隨着時令的變化和氣溫的升高,到了陽春三月,茵陳已是葉敗株黃,入藥不行,“割了當柴燒”也是不錯的。


“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割了當柴燒”告訴人們的是,茵陳療效的高低、藥用價值的大小,與採收季節有密切關係。


來源:《太行本草圖譜之嶂石巖》


茵陳,《廣雅》《吳普本草》作“因塵”。杜甫有詩曰:“棘樹寒雲色,茵陳春藕香。脆添生菜美,陰益食單涼。”(《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後人注曰:“茵陳,蒿類。經冬不死,更因舊苗而生,故名。”《圖經本草》亦說:“秋後葉枯,莖稈經冬不死,更因舊苗而生新葉,故名茵陳蒿。”“春三月,此謂發陳”,《黃帝內經》中說的春天大自然的推陳出新之象,與茵陳的原始意義是有關聯的。



防治肝病一要藥

茵陳,是一種用途很廣的藥材,同時還是理想的保健食品。由於各類肝病的發病率在全球一直居高不下,並時有規模不等的流行,茵陳在防治部分類型的肝炎中又有確切療效,故它一直是近年來藥材市場上的暢銷品。


中醫認爲,茵陳的主要功能是清熱利溼,可用於對溼熱黃疸、小便不利、風癢疥瘡的治療。入方如茵陳蒿湯、茵陳四逆湯、茵陳湯、茵陳蒿散等,幾乎重要的古醫籍中都有專門介紹。如《本草正義》說:“茵陳,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溼熱之專藥。”《本草述鉤元》說:“茲物之投於外感之陽黃、陰黃皆宜,於內傷之溼熱亦宜,惟於內傷之寒溼者不宜。”


現代研究認爲,茵陳有利膽、護肝、利尿、降壓、降脂、滅毒、抑菌的功能。臨牀有用其爲主藥,治療傳染性肝炎的大量報道,總有效率差不多都在90%以上。


來源:《中藥飲片圖鑑》


春季防病之佳蔬

茵陳食用的歷史很長,《本草綱目》說:“昔人多蒔爲蔬。”到了明代,茵陳還是不少地方的常食之物。“淮揚人二月二日猶採野茵陳苗,和粉、面作茵陳餅食之”(《本草綱目》)。


春季是各種細菌、病毒滋生繁殖的活躍期,也是各種舊病新疾的多發期。恰好,茵陳應時而生,成爲人們防治疾患的天然菜蔬。各地創造出的食用方法頗多,主要有涼拌茵陳、清蒸茵陳、茵陳水餃、茵陳春捲、茵陳窩頭、茵陳紅棗湯等。把茵陳配上各種輔料,加之風格各異的烹調技藝,實屬難得的綠色佳餚。■


【來源:悅讀中醫,作者:溫長路,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國學養生叢書:精華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溫長路著】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