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輻射 “兩翼”齊飛 京津冀衛生健康協同發展走深走實

爲展示京津冀衛生健康協同發展成效,2月25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組織召開專題媒體溝通會。市衛生健康委、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分別介紹了京津冀衛生健康協同發展新成效。
“

王建輝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衛生健康不僅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新時代首都都市圈的重要保障。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市衛生健康委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爲根本遵循,緊緊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搭平臺、建機制、盯實效,持續推動京津冀衛生健康協同發展走深走實。
一、有序推進醫療衛生資源疏解,落實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定位
十一年來,北京市衛生健康委持續推動核心區中心城區大型醫療機構向外疏解,壓縮核心區牀位數量,引導京外患者就診流向。目前已完成天壇醫院、北大第一醫院等13個市屬央屬醫院疏解項目建設,累計疏解牀位3000餘張,其中醫科院腫瘤醫院廊坊院區爲首個在京外疏解的委屬管醫院,與主院區同質化管理,自2023年12月開診運行,累計門診量6萬餘人次。在讓核心區“靜”下來的同時,充分利用疏解騰退空間優化環境,讓核心區“美”起來,更加和諧宜居。北京天壇醫院、口腔醫院整體遷建,恢復了天壇世界文化遺產歷史風貌,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積水潭醫院新街口院區新北樓拆除,恢復了銀錠觀山視廊。同時統籌利用疏解空間,以研究型病房示範建設工作爲抓手,重點提升公立醫院的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引領臨牀研究的高質量發展。
二、不斷深化醫療衛生合作,推動形成“兩翼齊飛”生動格局
一是全力支持雄安新區建設。京津冀三地衛生健康部門會同雄安新區簽署兩輪支持雄安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助力雄安新區建設發展。雄安宣武醫院一期建成投用,成爲雄安新區第一家三甲醫院,目前門急診量已累計超過23萬人次、完成手術2700餘臺,爲雄安新區提供高質量綜合醫療服務保障。持續推進醫療衛生合作,組織宣武醫院、婦產醫院、中醫醫院、市疾控中心對口支持雄安新區,幫助建立雄安新區唯一的卒中治療中心,幫助容城縣婦幼保健院成立新學科兒童早期發展中心、婦科微創診療中心,助力婦產科和新生兒科成爲雄安新區重點專科;促成容城縣疾控中心獲批“國家衛生健康委職業安全衛生研究中心職業傷害研究基地”,有效提升雄安新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二是高質量建設城市副中心醫療衛生體系。建成友誼醫院、安貞醫院、北大人民醫院通州院區等一批優質醫療機構,讓副中心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醫療資源服務。正在加快建設首兒所附屬醫院通州院區、市疾控中心遷建等重大工程項目,在副中心構建體系完整、分工明確、功能互補、富有韌性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爲城市副中心建設和保障羣衆健康提供更加強有力的醫療衛生支持。
三、發揮“一核”輻射帶動作用,重點區域合作成效顯著
深入持續推進京保、京張、京承、京廊、京唐等重點區域醫療衛生合作,已實現環京城市全覆蓋;合作領域涵蓋醫療、中醫藥、基層衛生健康、職業健康、衛生健康人才交流、疾病預防控制等多個重點領域。支持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宣武醫院等醫療機構在河北4市建設7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覆蓋冀中南、冀西北、冀東北。其中北京兒童醫院420餘位專家下沉保定市兒童醫院,創新開展新技術新項目近300項,先後落戶兒童腫瘤、血液、腎病、幹細胞移植等4個國家級病區,外地患兒佔比超過80%,來自全國各地。依託北京市醫養結合遠程協同平臺,將河北環京縣市56家醫養結合機構納入遠程協同服務範圍,提供科普講座、人員培訓、照護指導、遠程會診等服務。持續實施“京廊”“京衡”中醫藥協同發展工程,共建設重點專科46個,名中醫室站21個。建立三地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結果通報機制,保障首都食品安全;共同謀劃製作《健康京津冀》電視節目,搭建健康診療平臺,讓羣衆實實在在搭上三地協作的健康快車。
四、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和政策協同,提升同質化服務水平
十一年來,三地共建立京津冀區域醫聯體115個,覆蓋河北省11個設區市和雄安新區;建立“1+1+1”市區基層衛生協同發展結對協作新模式,一一對應強化溝通協作;成立京津冀醫養結合聯盟,覆蓋542家單位。全面推開京津冀醫師區域註冊,方便醫師在區域內流動,保障就醫公平可及、縮小地區差距。持續推動三地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共享,已實現60項臨牀檢驗結果在京津冀914家醫療機構實現互認,覆蓋了符合要求的二三級醫療機構、獨立醫學檢驗實驗室及民營醫療機構;50項醫學影像檢查資料在三地686家醫療機構共享,有力提升三地醫療服務同質化水平。三地對9項職業健康事項、49項繼續醫學教育項目實行互認。積極開展京津冀醫學倫理審查結果互認,北京市參與互認醫院90家,進一步提升醫學研究倫理審查效率和工作質量。
下一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將不斷增強歷史自覺和使命擔當,繼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持續促進醫療衛生領域非首都功能疏解,全力支持北京“新兩翼”建設,深化京津冀醫療衛生合作,積極推進政策協同,助力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統籌謀劃“十五五”時期北京衛生健康發展規劃,將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放在更加重要位置,從更大視野構建首都醫療衛生資源規劃體系,系統謀劃重大項目和政策舉措。進一步完善醫療合作成效監測指標體系,科學精準評估合作成效,指導醫院提升合作質量,提高協同發展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十五五”時期,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將更加積極主動作爲,搶抓戰略機遇,凝聚強大合力,全力以赴把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宏偉藍圖變成生動現實。
“
洪韜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副院長
打造新區“生命之舟”
護佑雄安“未來之城”
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自2017年8月起,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以下簡稱宣武醫院)堅決落實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承擔雄安宣武醫院的籌建和運行管理任務。作爲國家神經疾病醫學中心和國家老年病臨牀醫學研究中心,宣武醫院始終秉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理念,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在雄安宣武醫院建設中穩紮穩打,在京津冀醫療衛生協同發展中接續奮鬥,在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中擔當作爲,全力打造新區“生命之舟”,護佑雄安“未來之城“。
一、服務“千年大計”,投身新區建設
作爲雄安新區第一所大型三級綜合醫院,雄安宣武醫院是雄安新區重點項目,也是北京市支持雄安新區建設的“三校一院”交鑰匙工程之一。雄安宣武醫院不僅承擔新區“生命之舟”的重要使命,更是提升京津冀協同發展、疏解非首都功能、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的重要舉措。宣武醫院圍繞這一重大目標,凝聚全院力量,上下齊心共同推動雄安宣武醫院建設。籌建之初,宣武醫院成立由黨委書記、院長擔任組長的雄安專項工作專班,提出了“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運營、高質量發展”的雄安宣武醫院發展理念和建設思路,將其貫穿於快速開啓、院區選址、統籌參建、工程推進、醫院開辦等全過程。爲儘早儘快滿足疏解人羣和新區羣衆的就醫需求,宣武醫院在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的指導下,協同各方力量,克服重重困難,以分秒必爭的勁頭、時不我待的拼勁,完成一期交鑰匙工程交付後,僅用18天,就實現了順利開診, 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服務“千年大計”的責任與擔當。
二、彰顯“雄安質量”,守護人民健康
雄安宣武醫院秉持“醫院建設以人民爲中心、醫療服務以健康爲中心、診療模式以疾病爲中心、就醫流程以患者爲中心”的辦醫理念。在此期間,醫院不斷創新醫療服務和運營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自2023年10月開診以來,宣武醫院派出副院長、職能部門負責人、臨牀專家等醫務人員400餘人次,雄安宣武醫院的臨牀醫技科室主任更是由宣武醫院科室主任兼任。
截至目前,雄安宣武醫院開設38個臨牀醫技科室,開放病牀233張,累計接診門急診患者超23萬人次,服務住院患者3794人次,主要服務患者爲雄安本地人。醫院成功開展手術2707臺,其中四級手術達778臺,97%以上的四級手術由宣武醫院專家主刀完成。其中包括首例腦動脈瘤介入栓塞術、首例心臟冠脈搭橋術和首例複雜脊柱畸形矯正術等, 填補了雄安新區在神經外科、心臟外科、骨科等領域的技術空白,讓新區羣衆在家門口享受到了與北京高水平綜合醫院同質化的優質醫療服務,切實彰顯了“雄安質量”,爲人民健康保駕護航。
三、優化“硬核服務”,提升就醫體驗
在雄安宣武醫院處處都感受到“以患者爲中心”的設計理念。醫院建立“以疾病爲中心”的診療模式,打破內外分科的常規壁壘,整合學科資源,建立多學科聯合診療,實現跨學科協作。門診區域按人體系統分區建立綜合中心,包括呼吸系統疾病中心、神經中心、消化中心、心臟與大血管中心、內分泌與代謝中心、泌尿系統疾病中心、中西醫結合中心、婦產中心、骨科中心等,讓多學科專家圍着患者轉,爲患者提供最優化治療方案。醫院將“一站式服務”貫穿就醫全程,堅持智慧引領、創新融合,通過數據共享、流程再造、信息系統優化等手段,實現跨部門、跨樓層、跨系統高效協同診療服務。患者在同一樓層即可實現掛號、繳費、診療、取藥、抽血、諮詢、預約、辦理住院等服務,真正做到讓信息多跑路,讓患者少跑腿。
同時,醫院探索全流程信息化藥學服務,設置衛星藥房,優化取藥流程設計與運行等,賦能智慧醫院,持續改善就醫感受,提升就醫獲得感。
四、更多“創新實踐”,領航“未來之城”
雄安宣武醫院始終秉持科技創新與臨牀診療並重的發展戰略,充分用足雄安新區在生命科學、生物技術、藥械先行先試等領域的獨特政策優勢,全力推動醫、學、研、產、用深度融合。醫院以優勢專科爲支撐,積極謀劃國家科技平臺建設,大膽探索人工智能在診療和服務領域的創新應用,加速實現業務流程智能化、數據價值深度挖掘和醫療效率全面提升,爲“未來之城”帶來更好的醫療體驗。醫院深度依託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的強大學科優勢,以神經科學和老年醫學爲特色,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和康復爲一體,矢志打造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研究型醫院和現代化醫學中心,爲雄安這座“未來之城”樹立醫療標杆。
同時,作爲雄安新區啓動區的區域醫療中心,雄安宣武醫院將引領醫聯體和醫共體建設,打造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醫療隊伍,通過優化門診、住院轉診和急診急救體系等,共同探索構建一個高質量的公共醫療服務體系,帶動基層醫療水平全面提升,以卓越的醫療實踐領航“未來之城”。
從一片空地到一張藍圖,再到雄安新區首家高水平綜合醫院,雄安宣武醫院的建設與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在醫療衛生領域的生動實踐。未來,雄安宣武醫院將立足新區、對標首都、服務河北,深度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全力服務非首都功能疏解任務,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守護人民羣衆健康!
“
姜春巖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積水潭醫院
副院長、新聞發言人
合作賦能 發展共贏
爲京津冀協同發展貢獻“積水潭力量”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十一年間,北京積水潭醫院以服務國家戰略、護佑人民健康爲己任,以“技術共享、責任共擔、發展共贏”爲原則,在北京市衛生健康委指導下,逐步探索出一條“國家醫學中心引領—區域專科聯盟支撐—基層能力提升”的三級協同路徑。
一、京津冀協同發展整體情況:以醫療合作賦能區域公共衛生服務
自2016年《醫療衛生協同發展框架協議》簽署以來,醫院始終牢記“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區域醫療水平”的政治責任,在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的指導支持下,深度參與京津冀醫療協同發展,與張家口市第二醫院的合作歷經三週期迭代升級,形成了多層次、全鏈條的合作模式。
2016—2019年,首個合作週期以“學科共建、技術輸出”爲核心,派出7位骨科專家掛職副院長,長期駐院幫扶,累計開展新技術48項,助力張家口市第二醫院填補手外科、運動醫學科、小兒骨科等學科空白。
2019—2022年,第二個週期聚焦“規範化服務能力提升”,創新開展遠程骨科機器人手術,搭建放射遠程閱片與會診平臺,併爲北京冬奧會等多項國內外重大賽事提供醫療保障。
2022年至今,第三個週期以建設“國家骨科醫學中心區域分中心”爲目標,與張家口市第二醫院共建“京北骨科中心”,推動骨科診療標準化、智慧化發展。
同時,醫院積極響應北京市衛生健康委跨區域資源互通要求,實現京津冀醫學影像和臨牀檢驗結果互認,覆蓋685家影像共享機構、542家檢驗互認機構,切實減少患者重複檢查負擔。此外,回龍觀院區二期擴建工程作爲國家“十四五”重點項目,已於2024年12月29日正式啓用,其功能佈局將進一步輻射京北及周邊地區,推動京津冀醫療服務協同升級。
二、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成效:打基礎、強專科,激發合作醫院內生動力
醫院始終秉持“輸血與造血並重”的理念,將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作爲提升區域醫療能力的核心抓手。
在人才培養方面,至今已累計選派8名專家掛職副院長、組織254人次專家赴張家口市第二醫院開展出診、手術指導及教學查房,形成“積水潭模式”;免費爲張家口市第二醫院培養中短期進修人員74人次,邀請75人蔘加積水潭骨科論壇,推動管理經驗與先進技術“雙下沉”;組織“骨與軟組織腫瘤規範化培訓”“人工關節高峯論壇”等學術活動超30場,覆蓋基層醫務人員4500餘人次,助力京西北地區骨科診療水平整體提升。
在技術創新方面,指導合作醫院開展創新技術98項,涵蓋脊柱微創手術、骨科機器人應用、富血小板血漿(PRP)治療等前沿領域。推動張家口市第二醫院脊柱外科、老年骨科等科室成爲省市級重點學科,獨立完成40餘例90歲以上高齡患者手術;脊柱外科微創手術佔比達33.7%,運動醫學科微創手術佔比突破50%;聯合申報國家級、省級科研項目52項,獲河北省醫學科技獎3項、張家口市科學技術獎1項,發表SCI及核心期刊論文130餘篇,形成“科技興院”新格局。
三、骨科區域中心與遠程骨科機器人手術:打造京張合作“新樣板”
一是遠程骨科機器人手術與5G技術應用,引領技術標準化輸出。構建遠程診療體系,與河北4家醫院建立遠程醫療平臺,累計完成會診15次。完成骨科機器人手術63例,關鍵技術覆蓋脊柱、創傷等領域;國家骨科醫學中心骨科專科聯盟中,5G+骨科機器人分聯盟遠程手術輻射河北40個縣級醫院,完成跨區域遠程手術及教學查房50餘次;搭建放射遠程閱片、會診平臺,形成標準化遠程臨牀路徑。
二是共建京北骨科區域中心,智慧醫療服務國家戰略需求。2024年,雙方第三週期合作中,提出建設“數字化骨科醫院”目標,啓動“張家口門診雲診室”,推進脊柱微創、骨科快速康復等項目;合作以來,張家口市第二醫院骨科手術量同比增長265%,每年減少進京就診超1萬人次,三四級手術佔比穩步提升至35%,基本實現患者“大病不出省”。此外,醫院牽頭成立張家口市骨科聯盟,覆蓋45家基層醫院,加入京津冀創傷骨科醫聯體,形成“區域協同、上下聯動”的服務網絡。
下一步,醫院將充分發揮國家骨科醫學中心輻射帶動作用,持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強化創新成果轉化,擴大遠程醫療覆蓋面,爲京津冀協同發展、健康中國建設,繼續貢獻“積水潭力量”。
“
高巖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副院長
立足城市副中心建設
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
安貞醫院通州院區打造
醫療發展新引擎
今年正值京津冀協同發展十一週年,作爲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城市副中心佈局的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北京安貞醫院通州院區自2024年10月19日開診4個多月以來,以實際行動立足副中心、輻射京津冀,爲副中心及河北廊坊北三縣地區患者提供了高質量的醫療保障,顯著提升了區域整體醫療服務水平。
一、強專科優綜合 醫療服務能力全面升級
自通州院區正式開診以來,醫院全面融入副中心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
爲充分滿足患者就診需求,通州院區首批開放了涵蓋成人心臟外科全部專業、成人心臟內科的冠心病、心律失常專業等“王牌科室”,以及配套的重症監護室,同時還有血管外科、腦血管病科、消化內科等優勢學科。目前門診開放的130個出診單元中,專家門診出診單元佔比54.22%。通州院區門診出診科室從最初的17個增至40個,出診單元從84個增至130個,周門診量從5299人次增長到8883人次,增幅達67.64%。今年2月份,通州院區單日最高門診量已突破2200人次,其中,包括津、冀兩地在內的外地患者數量佔比接近一半。
通州院區現已開放病區22個,牀位904張;建有60間數字化手術間,其中已開放19間;擁有25間介入導管室,已開放16間。截至2025年1月底,通州院區出院人數達14089人次,手術量達10144臺次。
開設急診內科和急診神經內科,目前最大接診量150人/天,搶救室收治225人/月。全力保障急性心肌梗死、主動脈夾層、心源性休克、消化道出血、腦卒中等危重患者綠色通道暢通,據統計患者中80%爲副中心及北三縣居民。
二、精準對接需求 打造智慧醫療新高地
通州院區立足副中心“智慧城市、生態宜居”的發展定位,佈設了大量由信息技術賦能的服務亮點。例如,智能服務平臺、智慧藥房、智慧物流和智慧手術室等。舉例來說,就診過程中,患者及家屬只要用手機打開“北京安貞醫院智慧服務平臺”小程序,包括預約掛號、院內外導航、候診報到、預問診交流、預約檢查等服務,均可在手機端輕鬆完成。
通州院區和朝陽院區使用的是同一套信息系統,患者信息、醫療信息等均可實時共享。患者在家中可通過手機預約任一院區的號別,還可以通過自助機跨院區預約檢查項目;醫生也可以跨院區給患者出具檢查報告、開住院證。這樣既方便了廣大患者,也提高了醫生的工作效率。
作爲國內首家實現庫發核一體化全流程智能管理的大型三甲醫院藥房,通州院區藥房採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自動化設備,實現了藥品的精準調配、儲存和發放。門診藥房附近設有感應區域,當患者來到藥房取藥,小程序會自動彈出“取藥報到”的提示,患者點擊確認後,在等候區等待叫號即可,不需要在取藥窗口前排隊。
監測數據顯示,智能發藥機最快20秒即可完成配藥,患者平均不到2分鐘即可快速取藥,大大縮短了等候時間。
三、深化區域合作 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北京安貞醫院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深入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部署,不斷加強與河北等地區的醫療衛生合作。去年,醫院與廊坊北三縣衛生健康局簽署了心血管醫療聯合體“四方”合作框架協議,約定在未來5年內,不斷加強雙向轉診、線上會診查房、人才進修培養、專家帶教示教、科室建設指導、全面診療技術指導等。此外,北京安貞醫院還與廊坊北三縣建立急診協作機制。這一系列舉措將更好地爲城市副中心、京津冀乃至全國人民提供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
今年,站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第二個十年的新起點上,北京安貞醫院將始終把“以人民健康爲中心”的理念貫穿於醫療服務全流程,繼續發揮心血管疾病診療特色優勢,立足副中心,輻射京津冀,優化醫療衛生資源佈局,承擔副中心及周邊京津冀人羣心血管急危重症救治和基本醫療保障任務,努力打造心血管疾病救治的最後一站,不斷向着科研型、創新型醫院加速轉型。
編輯:郭蕾
審覈:潘華虹 畢天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