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裏的暖胃好物,調理脾胃的“小祕方”
水果、牛奶、冰激凌、可樂、橙汁、氣泡水……這些冰涼且美味的食物和飲料,不僅深受小朋友的喜愛,還得到很多大人的青睞。然而,貪涼飲冷後伴隨而來的卻是胃痛、腹脹等上腹部不適,甚至是噁心、嘔吐的症狀。
胃爲“倉廩之官”,喜溫潤,而寒涼食物都屬於外邪中的寒邪或寒溼之邪。寒邪易傷陽,導致脾胃陽氣不足,加上溼氣礙胃,導致胃絡不通,不通則痛;寒溼之邪會影響胃的通降功能,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則會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其對應的現代醫學疾病是大家熟知的胃炎或胃病。

其實,我們的廚房中藏有很多實用的中藥材,如紫蘇、生薑、肉桂、胡椒、花椒、砂仁等,都是幫助我們抵抗貪涼後引起的脾胃寒溼的好幫手。
紫蘇:紫蘇往往被用於烹飪魚蟹,其性味辛溫,能散寒、行氣、和胃,可治療胃脘疼痛、噯氣、嘔吐等病症。胃受涼後,來杯紫蘇水,溫時慢飲,可幫助緩解相應不適。
生薑:生薑也是老百姓做菜時必不可少的材料,素有“嘔家聖藥”之稱,尤其擅長治療胃寒嘔吐。因此,當出現胃脘部畏寒疼痛或噁心、嘔吐等症狀的時候,用生薑汁沖服或煎湯內服,能祛寒暖胃。日常也可取生薑兩三片,加幾顆掰碎的大棗,以沸水沖泡,代茶飲,能調和脾胃陰陽。

肉桂:肉桂能散寒開胃、理氣止痛。《本草匯言》曰:“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藥也。”用於製作肉桂卷麪包,或搭配蘋果、紅茶製成飲品,均是不錯的選擇。
胡椒:《本草綱目》言胡椒能“暖腸胃,除寒溼反胃,虛脹冷積,陰毒,牙齒浮熱作痛”。作爲調味品,胡椒還有開胃消食的作用。
花椒:《本草綱目》中記載花椒有“散寒除溼,解鬱結,消宿食,通三焦,溫脾胃”的功效,其辛散溫燥,可溫中止痛、除溼止瀉。花椒除了用於烹飪,還可外用。將花椒碾碎,艾絨和桂圓肉打碎成粉末狀,加薑汁調和,搓成小丸子,貼在肚臍上,或與艾葉、熱水一同泡腳,均能幫助祛除寒溼之邪。
小茴香:小茴香具有祛寒止痛、理氣和胃的功效。攝入寒涼飲食後,出現胃寒嘔吐、食少、脘腹脹滿等不適者,可將小茴香炒熱,用布包着溫熨痛處,有很好的止痛效果。
陳皮:出現噁心、反胃等不適時,可選用陳皮,加生薑、大棗,煎水溫服。也可用陳皮製作粥膳,選陳皮10克(切絲)、大米100克;陳皮水煎取汁,加大米同煮,趁溫服食;或將陳皮研末,每次取3~5克,調入已沸的稀粥中,同煮後服食。

其他還有乾薑、砂仁、肉豆蔻、丁香等香料,在烹飪美食的同時,也可溫胃散寒。症狀嚴重者,也可在家中準備一些胃腸道常用藥。如藿香正氣顆粒(解表化溼,理氣和中)、午時茶顆粒(祛風解表,化溼和中)、理中丸(溫中、散寒、健胃)。
溫馨提示:出現嘔吐、胃痛症狀時,第一選擇仍是及時去醫院就診,並在醫師指導下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