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中藥後腹瀉、頭暈?別慌,可能是“瞑眩反應”

來源: 更新:

臨牀上,有患者服用中藥後會出現腹瀉、頭暈、身起紅疹等現象,從而驚慌失措,懷疑是中藥的“副作用”,或是醫生開的處方不對,便緊急停藥,自行服用止瀉藥或抗過敏藥。其實,在服用中藥後出現的上述反應中,有一部分屬於中醫學所說的“瞑眩反應”。

藥弗瞑眩,厥疾弗瘳

何爲“瞑眩反應”?《尚書》記載:“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意思是說,部分患者服用中藥治療後,如果不出現一些看似病情反覆或加重的症狀,其疾病是很難治好的。

中醫認爲,疾病是正邪鬥爭的結果。一旦有邪氣侵犯我們的身體,不管是外來的還是內生的,人自身的正氣都會與之鬥爭,從而出現相應症狀或者檢查結果的異常。

在此過程中,部分患者出現一些反應(即“瞑眩反應”)是非常正常的,代表着正氣的恢復、邪氣的消退,是很快就要痊癒的徵兆。

如何判斷是否屬於“瞑眩反應”?

以服用中藥後最常見的腹瀉症狀爲例。《傷寒論》說:“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中醫認爲,脾胃是主管飲食運化的。人生病後,消化系統容易變得虛弱,人體的代謝產物很難被排出體外。服用中藥使脾胃功能旺盛以後,身體裏面的積滯、廢物就能通過腸道被排出體外。

體內廢物越多,排泄量就會越大,排泄次數也越多。廢物排除乾淨後,腹瀉自然就會停止。這個時候切忌止瀉,比如服用蒙脫石散一類的藥物,如果用藥物止瀉,就等於“閉門留寇”,正氣便很難恢復。

“瞑眩反應”引起的腹瀉,是不伴隨新出現的腹痛、腹脹等其他症狀的,且腹瀉後會感覺腹部舒暢、渾身輕鬆。在這種情況下,患者不必驚慌失措。

調養不當也會導致病情加重

有些情況下出現的腹瀉並不屬於“瞑眩反應”。比如,有些患者不遵醫囑,服藥期間也不忌口,因厭惡中藥的苦澀,服藥後立即喫冰鎮西瓜或其他水果、飲料。如果患者本就脾胃虛弱,喫這些寒涼食物就很容易出現腹瀉。這種腹瀉既不屬於“瞑眩反應”,也不屬於中藥的“不良反應”,更不是處方藥不對症,純粹是不遵醫囑和不忌口的後果。

發生“瞑眩反應”時,也常見頭暈、皮疹等症狀。但一些高血壓患者,在服用中藥期間不注意調暢自身情志,急躁惱怒後,就會出現頭暈加重;有些過敏性皮膚病患者,在服用中藥期間不慎再次接觸過敏原,會導致皮疹瘙癢加重;部分感冒發熱患者,在服用中藥後體溫接近正常之際, 認爲身體已經康復,隨即食用油膩肉食以“補身體”,結果體溫回升……以上種種情況,都不屬中醫的“瞑眩反應”,均是病後調理不當導致的病情加重。

服用中藥後出現一些反應,不必恐慌,應觀察症狀出現後病情是否有所好轉;如果拿不準,就複診諮詢開方的中醫大夫,讓醫生給出專業的判斷和處理意見,切不可自行亂服其他藥物。

注:“瞑眩反應”並非所有患者服用中藥後都會出現,也並不是所有看似病情加重的症狀都屬於“瞑眩反應”,這需要由醫生進行專業判斷。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