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中西醫並重 護佑人民健康

來源: 更新:

中西醫並重是我國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之一,也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顯著特徵和獨特優勢。近年來,我國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並用,中醫藥全面、深度參與疫情防控救治,爲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突出貢獻。“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充分發揮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和作用,爲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爲做好新時代中醫藥工作指明方向。


當下,堅持中西醫並重,實施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已成爲業界共識,中醫藥事業在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中發揮着重要作用。中醫與西醫的治療理念不同,分屬不同的醫學體系。中醫重整體,善用“堅盾”,更關注“病的人”;西醫重局部,善用“利矛”,更關注“人的病”。中醫、西醫各有所長,各有側重,中醫和西醫都是人類與疾病鬥爭的有力武器,沒有必要分高低、論長短,二者不是對手,而是戰友,其共同的敵人是疾病。中西醫完全可以優勢互補,攜手共進。


當前,全球新發傳染病不斷出現,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中醫藥正處於重要歷史機遇期。爲有效應對多種健康挑戰,更好滿足人民羣衆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加快推進中醫藥事業發展,更好發揮其在健康中國建設中的獨特優勢。筆者認爲,促進中西醫結合,必須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實施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補短板、強弱項、揚優勢、激活力,推進中醫藥和現代科學相結合,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


堅持中西醫並重,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用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更好融合,把發展中醫藥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中國特色醫藥衛生與健康事業,讓中醫藥這塊古老的瑰寶重煥光彩。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有利於深化醫改、維護人民健康、改善民生,有利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發展,有利於弘揚中華文化、增強國家軟實力。中醫藥不僅是國家重要的衛生資源,也是優秀的文化資源、有潛力的經濟資源和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關鍵在於中醫藥人要自信、自尊、自強,只有真正把中醫藥做大做強做優,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中西醫並重。


堅持中西醫並重,必須始終把中醫藥與西醫藥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中醫與西醫發揮各自優勢,相互取長補短,共同爲維護和增進人民健康發揮積極作用。雖然近些年來國家扶持中醫藥發展的力度不斷加大,但中醫、西醫發展依然不平衡,中醫藥發展相對於衛生事業發展依然比較滯後,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局面依然存在。對此,要認真落實黨和國家對中醫藥工作中西醫並重和中醫藥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毫不動搖、不折不扣地堅持中西醫在思想認識上、法律地位上、學術發展上和實踐應用上的平等地位,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措施,增加資金投入,增強發展能力,引領中醫藥學術高質量發展,促進中西醫協調發展,實現中醫西醫“齊步走”。


堅持中西醫並重,必須加強中醫藥應急救治能力建設,提升中醫藥參與新發突發傳染病防治和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對此,要依託高水平三級甲等中醫醫院,建設覆蓋所有省份的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並以此組建中醫疫病防治隊伍,提升中醫緊急醫學救援能力。而且,三級公立中醫醫院和中西醫結合醫院應全部設置發熱門診,加強感染性疾病、急診、重症、呼吸、檢驗等相關科室建設,提升服務能力。


堅持中西醫並重,必須推動綜合醫院中西醫協同發展。要在綜合醫院推廣“有機制、有團隊、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醫結合醫療模式,將中醫納入多學科會診體系,加強中西醫協作和協同攻關,制定實施“宜中則中、宜西則西”的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推動三級綜合醫院全部設置中醫臨牀科室,設立中醫門診和中醫病牀,打造一批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旗艦”科室,開展重大疑難疾病、傳染病、慢性病等中西醫聯合攻關。


堅持中西醫並重,必須建設高素質中醫藥人才隊伍。要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動中醫藥教育改革與高質量發展,建立以中醫藥課程爲主線、先中後西的中醫藥類專業課程體系。同時,要完善落實西醫學習中醫制度,增加臨牀醫學類專業中醫藥課程學時,將中醫藥課程列爲本科臨牀醫學類專業必修課和畢業實習內容,在臨牀類別醫師資格考試中增加中醫知識。而且,還要加強中西醫結合學科建設,開展“西學中”人才培養,培育一批中西醫結合多學科交叉創新團隊,形成人員充足、結構合理、動態調整的人才庫。■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3版 ,作者:李治鋼】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