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脾胃、防感冒、助睡眠,中醫有妙招

來源: 更新: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身體難免會有一些小病小痛,掌握一點簡單的穴位按摩方法,可以讓我們有備無患。


調脾胃



足三里穴


在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具有調理脾胃、通經活絡、疏風化溼、補中益氣、扶正祛邪的作用。經常按摩此穴可改善胃腸功能,增強體質。


中脘穴


在上腹部,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上。



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的功效。按摩此穴可緩解胃痛、腹脹、嘔吐、呃逆等病症。


天樞穴


在上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



具有理氣健脾、調中和胃的功效。按摩此穴可改善腹脹、便祕、腹瀉、月經不調等病症。


防失眠



百會穴


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歸屬督脈,意爲百脈於此交會,可主百病。



用手掌進行按摩,每次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


印堂穴


在額部,兩眉頭中間,屬於經外奇穴,有明目通鼻、寧心安神的作用。



用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腹點按。


合谷穴


別名虎口,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除了具有治療牙痛的功效外,也有良好的鎮靜安神功效。可按摩或搓揉該穴,以有酸脹感爲佳。


太沖穴


位於足背,第1、2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是肝經的原穴。



肝火上炎導致失眠時,可按摩此穴。力度以有微痛感爲宜,循序漸進,切忌用力過大而導致皮下瘀血,通常點按4~5分鐘即可。


防感冒



風池穴


在項部,當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本穴爲搜風之要穴,主治風邪爲患,具有疏風解表、清頭明目、平肝熄風的功效,是臨牀上治療外感風邪和肝風內動的重要穴位。故按揉風池對各類感冒皆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同時,按揉風池可清利頭目,又能緩解感冒引起的頭昏脹、流涕、咳嗽等症狀。


列缺穴


在前臂橈側緣,腕掌側遠端橫紋上1.5寸,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拇長展肌腱溝的凹陷處。



列缺具有宣肺解表、通經活絡、通調任脈的功效。列缺爲肺經絡穴,起到溝通肺經和大腸經表裏兩經的作用;又爲八脈交會穴,通任脈,任脈與肺經皆與咽喉相連,故按揉列缺能宣肺止咳;同時可與大腸經原穴合谷相配按揉,增強祛風解表、清利頭目、宣肺利咽止咳的效果,對風寒、風熱和暑溼感冒引起的諸症皆有效果。


外關穴


在前臂背側,腕背側遠端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



本穴主治頭肢、軀幹疾患的要穴,具有解表清熱、聰耳明目的功效。


外關爲三焦經絡穴,又爲八脈交會穴,通陽維脈,“陽維爲病苦寒熱”,故按揉本穴可通利三焦、疏風解表,對外感風邪引起的感冒諸症均有防治作用。


美容養顏



陽白穴


在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眉心到前髮際爲3寸)。


按揉本穴,可清利頭目、祛風瀉熱,疏散少陽膽經風熱之邪,促進顏面局部氣血暢通,有美顏增白的功效。


用中指點穴,力度由輕到重,再慢慢放開,每次按揉3~5分鐘。


顴髎穴


爲手太陽小腸經腧穴,位於目外眥直下,顴骨凹陷處。


具有祛風消腫之功效,使肌膚疏泄功能得以調暢,起到美顏之效。


用大拇指的指腹對顴髎穴進行橫向的撥動按揉,以出現輕微的酸脹感爲宜,每次按揉3~5分鐘。


四白穴


俗稱美白穴,屬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具有散風明目、舒筋活絡的功效,在瞳孔正下方的凹陷處。


常按此穴可以消除眼周皺紋,緩解眼睛疲勞,防止黑眼圈生成。將雙手指置於四白穴處。其次,兩手大拇指可以支撐在下頜骨凹陷處。接着,中指與其餘手指一併收攏如握拳狀。最後,雙手食指指腹分別在四白穴位置進行按摩。


按摩四白穴時需注意力度,一般以感到酸脹感爲宜,不可用力過大。另外,還需注意按摩時間,通常按摩5~10分鐘左右。


太陽穴


屬經外奇穴,具有清熱消腫、止痛舒絡的功效。位於眉梢與耳朵大約1/3的最凹陷處。



常按摩此穴可消除眼睛疲勞及面部浮腫,促進新陳代謝。


採取坐姿或平臥姿勢,用食指或大拇指,貼於太陽穴,稍稍用力,順時針轉揉10~20次,逆時針再轉相同的次數。也可以將拇指或食指指端分別按在兩邊的太陽穴上,稍用力使太陽穴微感疼痛,保持1~2分鐘。


緩解視疲勞



睛明穴:眉毛內側端,眼角內側約一橫指處;


攢竹穴:眉毛內側端,眶上切跡處;



絲竹空穴:眉梢處,眉尾端與眼尾端中間的凹陷中;


魚腰穴:眉毛中間,眼睛正視時的瞳孔直上處;


太陽穴:頭部側面,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中。



可以促進眼部血液循環,緩解視力疲勞。注意力度適中,避免過重或過輕,按摩時間不宜過長,每個穴位按摩2~3分鐘即可。


保護頸椎



風池穴:頭後部,枕骨之下,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之間的凹陷中。


風府穴:後正中線上,枕外隆突的下緣兩斜方肌之間的凹陷當中,是人體內寒氣最容易貯藏的地方。



按摩這兩個穴位,可以祛風散寒,保護頸部不受寒邪侵害。


大椎穴:是人體一個重要的穴位,人體的手足經絡的陽熱之氣都是在大椎穴匯入督脈並上行到頭頸的,有解表通陽、益氣補虛作用;



外關穴: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正中間,能活血止痛、通經活絡。



每穴按揉20~30次,每日2~3次。


解鬱安神



內關穴


位於前臂內側,腕橫紋上方約三橫指處,兩筋之間的凹陷中。



內關穴是心包經穴位,常用於治療心臟、胸腹及情志等方面的疾病。有安神、鎮靜的效果,對緩解緊張、焦慮、抑鬱等情緒非常有幫助。拇指按壓內關穴,保持按壓1~2分鐘。每天早晚各一次。


神門穴


位於手腕內側,腕橫紋上方,尺骨頭與橈骨頭之間的凹陷處。



神門穴是心經的原穴,具有安神定志、寧心除煩的作用。按摩此穴有助於緩解心神不寧、焦慮、失眠等症狀。


用拇指指腹按壓神門穴,力度適中,保持1~2分鐘,每天可以重複按摩幾次,感受到輕微的酸脹感爲宜。


膻中穴


位於胸骨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膻中穴是任脈上的重要穴位,具有寬胸理氣、舒緩情志的作用。按摩膻中穴可以有效緩解胸悶、氣短等症狀。


用掌心或食指指腹輕輕按壓膻中穴,力度適中,保持按壓2~3分鐘,感受到胸中微微發熱爲宜。也可以順時針方向按摩,能很好地紓解心中鬱結。


太沖穴


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



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具有較強的疏肝理氣的作用,又被稱爲“消氣穴”。愛生悶氣的人可以按摩太沖穴以理氣解鬱。


用拇指指腹按壓太沖穴,保持2~3分鐘,力度以感覺到輕微的酸脹爲宜。每天睡前按摩,有助於平復一天的緊張情緒。■



【來源:養生中國、中國中醫藥報】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