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名方調理的疾病≥8種,脾胃好了,溼氣沒了,身體壯了
參苓白朮散,乍一聽像出自古裝劇裏的祕方,其實它是一種健脾益氣的常用藥,對脾胃十分友好。它出自宋朝的“官方藥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此方自問世以來,便被視爲調理脾胃的經典名方,並得以流傳至今。
脾胃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康,則身體抵抗力強,不易患病。故調理脾胃,對身體的健康至關重要。
如果說脾胃是身體的“轉運站”,負責把喫掉的食物一一拆解,再轉化爲可支持生命活動的能量,輸送到身體的各部位,那麼參苓白朮散就是這個“轉運站”的“搬運工”,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強化脾胃功能,從而提高身體的免疫力,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多味相配強脾胃
參苓白朮散主要由人蔘、白朮、茯苓、甘草、山藥、蓮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等中草藥組成,可用於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等症狀。《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記載其“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力,中滿痞噎,心忪氣喘,嘔吐泄瀉及傷寒咳嗽”。
人蔘可補中益氣,健脾益肺。在方中,人蔘的作用是給脾胃注入“動力”,幫助脾胃更好地完成消化和吸收的任務。
白朮具有很好的健脾利溼效果,能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同時兼顧祛溼,對因溼氣過重導致的脾胃不適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茯苓可利水滲溼,健脾安神;薏苡仁可健脾祛溼,清熱排膿。此方中,茯苓和薏苡仁能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水分,減輕因溼氣困阻脾胃引起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諸多不適。
山藥可益氣養陰、補脾肺腎、澀精止帶;蓮子肉可補脾益腎、養心安神;白扁豆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大便溏瀉等有輔助緩解作用。在此方中,山藥、蓮子肉和白扁豆一起輔助君藥(人蔘、白朮和茯苓)健脾益氣,兼能止瀉。
甘草可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緩急止痛。在此方中,甘草能夠幫助調和其他藥材的藥性,使藥效更加溫和,減少對脾胃的刺激。
桔梗有很好的宣肺止咳、利咽消腫的功效。在此方中,桔梗的作用是幫助脾胃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其他藥材的營養成分,同時也能夠緩解因脾胃不適引起的咳嗽等症狀。
方中諸藥相互補充,共同爲脾胃的健康運行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和參苓白朮散組方類似的中藥方劑有四君子湯和七味白朮散,與這些組方相比,參苓白朮散在補氣健脾的同時,還具有較強的滲溼止瀉作用,並能補益肺氣。相比之下,四君子湯的補氣健脾作用更爲基礎,而七味白朮散則在健脾滲溼的同時還有生津止渴的功效。
適應證廣效果佳
從中醫角度來看,參苓白朮散所適用的症狀包括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等。
現代臨牀研究發現,參苓白朮散的應用非常廣泛,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1.慢性胃腸炎:參苓白朮散能夠調節消化系統功能,尤其適合脾虛溼盛證型的患者。
2.營養不良:對於小兒營養不良,特別是由於偏食引起的營養不均衡,參苓白朮散能夠幫助改善食慾,促進營養物質的吸收。
3.腸結核:參苓白朮散可以作爲治療腸結核的輔助藥物,改善患者的不適症狀並提升其整體的健康水平。
4.五更瀉:此症狀通常由脾氣不運和腎陽不足引起,服用參苓白朮散可以幫助患者改善脾胃的運化功能,增強體質,從而緩解五更瀉的症狀。
5.小兒疾病:參苓白朮散常用於緩解小兒腹瀉、小兒支氣管哮喘、小兒功能性便祕等。
6.皮膚疾病:參苓白朮散也適用於溼疹、黃褐斑、慢性蕁麻疹等皮膚疾病。
7.耳鼻喉疾病:參苓白朮散也可用於緩解中耳炎、過敏性鼻炎等。
8.疾病恢復期:在大病初癒之後,患者往往會出現諸如氣短、肢體乏力、自汗等不適症狀。參苓白朮散能夠有效促進身體的恢復,並增強患者的免疫力。在腎病、結核病、潰瘍病等疾病的恢復期,參苓白朮散能夠幫助患者改善食慾,增強體質,促進康復。
日常生活中,若遇到以下身體不適,也可以“召喚”參苓白朮散這個“小幫手”來緩解症狀。比如,出差在外,水土不服,出現食慾不振、便溏泄瀉等,可以服用一小包參苓白朮散,以緩解胃腸不適;加班熬夜後,出現疲勞氣短,身體乏力等,可以沖泡一包,以益肺氣,恢復精力。不過,喫藥講究“對症下藥”,患者需先辨明症狀,確認自身的不適爲參苓白朮散的適應證後再服用。
參苓白朮散的用量一般建議1天3次,每次6~9克,可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進行調整,具體情況應謹遵醫囑,避免擅自調整用量。
在使用時,務必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特殊人羣忌用,如敏感體質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脾胃溼熱證等情況不宜使用,要遵循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
2.參苓白朮散爲補藥,感冒時不宜服用。感冒患者需先治療急症,服用感冒藥後不宜再服用參苓白朮散,待完全康復後可繼續服用。
3.參苓白朮散不宜與藜蘆、五靈脂和皂莢等中藥或製劑同時服用,如正在服用其他藥品,需諮詢專業醫師或藥師,確認是否可以同時服用此藥。
如用藥後自覺身體不適,需立即停藥,並去醫院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