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後溼氣漸重,分享幾道健脾祛溼藥膳

來源: 更新:

春季與人體五臟中肝臟相應,肝屬木,主疏泄氣機,脾屬土,主運化水溼。人們在春季肝氣易過旺,肝旺則會剋制脾土,導致脾胃功能的下降,運化水溼失司。


加上進入雨水時節,降雨增多,寒溼之邪易困脾陽,故而養生應注意疏肝行氣,健脾祛溼。



氣虛質人羣易“春困”


氣虛質是由於元氣不足,以氣息低弱、臟腑功能狀態低下爲主要特徵的體質狀態。


表現特徵:肢體易疲勞,易出汗,氣短懶言,頭暈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


易患疾病:易感冒、疲勞綜合徵、內臟下垂、營養不良等。或病後抗病能力弱,易遷延不愈。


雨水節氣後氣溫回升,人體毛孔、汗腺、血管開始舒張,導致大腦供氧量相對不足,氣虛質人羣由於自身的陽氣虛弱,尚未能適應這種環境變化,加上降水增多,溼氣加重,寒溼阻礙陽氣升發,故而容易“春困”,常常出現頭身困重、體倦乏力、不思飲食等症狀。


養生宜益氣、健脾、祛溼。


01
飲食


飲食調理尤其重要,選擇營養豐富而易於消化的食物,不可過食生冷(包括冰鎮食品及寒涼食物)。可選用具有補益作用的食物,如小米、糯米、紅薯、雞肉、雞蛋、菜花、胡蘿蔔、香菇、猴頭菇、花生、蓮子、大棗等。


多食時令蔬菜,如韭菜、薺菜、豆芽、茼蒿等。適當增加祛溼的食物,如扁豆、眉豆、木棉花、茯苓等防治溼氣困阻脾胃。


少喫生冷水果,以免助溼。少食大魚大肉和肥膩食物,減輕脾胃的負擔。


02
運動


宜採用低強度、多次數的運動方式,根據自己的體能,可選用一些傳統的健身功法,如太極拳、太極劍、保健功等,可以固腎氣、壯筋骨,逐漸改善體質。運動量以微微出汗,不感勞累爲度。


感到疲乏時可伸一伸懶腰,在手臂上舉的過程中將胸腔打開,可以促進深呼吸,增加吸氧量,使更多的含氧血液供給大腦。


早睡早起,不熬夜,適當午睡,保持充足睡眠。


氣鬱質人羣易情緒波動


氣鬱質是由於長期情志不暢、氣機鬱滯而形成的以性格內向不穩定、憂鬱脆弱、敏感多疑爲主要表現的體質狀態。


表現特徵:憂鬱、敏感,神情煩悶,易怒,常嘆息,睡眠差等。


易患疾病:失眠、焦慮、抑鬱、胃腸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徵等。


春季肝臟當令,雨水後陽氣升發,肝氣易過旺,再加天氣變化不定,容易引起人的情緒波動,特別在氣鬱質的人身上易表現爲情緒低落、憂思、煩躁、易怒、失眠等。


養生宜疏肝、行氣、解鬱。


01
情志調攝


情志調攝至關重要。儘量調整心態,多與朋友或家人交流,做到心情恬淡、開朗豁達。多參加社會活動、集體文娛活動,可欣賞輕鬆歡快、流暢悠揚舒緩的音樂。


02
飲食


平時加強飲食調理,少食肥甘厚膩、燥熱的食物,如牛、羊肉等,以免助陽生火。少酸多甘,避寒涼的食物,以養肝護脾,助陽氣升發。多喫紅棗、百合、蓮子,健脾養心安神;可少量飲酒,以疏通血脈,提高情緒;多喫一些能行氣、解鬱、消食、醒神的食物,豆製品、柑橘、玫瑰花、茉莉花、山楂等。


03
作息


氣鬱的人容易上火,在清熱的時候要注意,不能太涼。睡前避免喝茶、咖啡等提神的飲料。日常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晚夜間11點前臥牀休息,早上8點前起牀,避免無規律睡眠,避免熬夜。


早晚不宜於做過於劇烈的運動,可做一些調暢情志的運動如八段錦、太極拳等,使肝氣緩和上升。


藥膳推薦


韭菜豬紅湯


【食材】

韭菜100克,豬紅300克,生薑約20克,油鹽適量。


【功效】

韭菜拍姜滾豬紅,是具有廣東地區特色的“滾湯”,可溫中散寒、昇陽除溼、補血養血。


【適用】

雨水前後或“倒春寒”、寒溼邪氣所致頭痛身重、咳嗽咯痰、食慾不振、脘腹脹滿或疼痛。


北芪茯苓排骨湯


【材料】

北芪15克,黨蔘15克,雲苓30克,炒白扁豆20克,排骨400克,蜜棗1枚。


【烹調】

排骨斬塊、飛水,上料洗淨同放湯鍋內,加適量清水,武火煮沸後轉文火煲1小時左右。


【功效】

益氣祛溼,解春困。適用:氣虛質人羣、脾虛夾溼人羣,症見乏力、易累、肢體睏倦、脘腹脹滿、大便不成形等。


金桔陳皮大棗茶


【材料】

金桔5個,紅棗4枚,陳皮1瓣。


【做法】

金桔切片,紅棗去核、切片,上料同放壺中,加適量清水,煮15分鐘,可根據個人口味調入少量桂花,代茶飲。


【功效】

化痰止咳,行氣化溼,疏解肝鬱。


【適用】

氣鬱質人羣,也用於經常熬夜、喉中有痰難清者,或肝氣不暢、脾胃虛弱所致情志鬱悶、心煩不眠、口苦、腹脹脘悶、食慾不振、噯氣等。


五指毛桃牛大力煲雞


【食材】

五指毛桃30克,牛大力20克,雲苓15克,土茯苓15克,陳皮1瓣,紅棗5枚(去核),雞半隻,生薑3片,食鹽適量。


【烹調】

雞洗淨、斬塊、加薑片焯水,與上述材料同放湯鍋內,加適量清水,武火煮沸轉文火,煲1-1.5小時。


【功效】

益氣健脾,舒筋活絡,強筋骨,祛風溼。適用於初春時期寒溼夾雜所致腰膝乏力、痠痛,以及活動量大,體倦乏力人羣。


參術雲苓鯽魚湯


【材料】

黨蔘10克,白朮15克,雲苓15克,炒白扁豆15克,鯽魚1條,生薑4片,紅棗3枚,食鹽少量。


【烹調】

鯽魚去鱗、鰓及內臟,用少許食用油在鍋內煎至兩面淡黃色,將上料同放湯鍋內(去核),加適量清水,武火煮沸轉文火,煲1-1.5小時。


【功效】

健脾化溼。尤其適用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大便爛者,老少咸宜,日常食用能增強脾胃功能。


花生眉豆煲雞爪


【材料】

雞爪3-4只,瘦肉125克,花生50克,眉豆50克,蜜棗1枚,生薑3片,鹽適量。


【烹調】

母雞斬大塊,焯水備用,花生、眉豆洗淨浸泡30分鐘,上料同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武火煮沸後轉文火煲2小時,以鹽調味。


【功效】

健脾祛溼,滋潤養肝。適合於春季日常飲用,老少皆宜。


中醫療法


雨水節氣,降水增多,溼氣加重,寒溼困阻脾陽,則容易出現胃脘部脹悶、不思飲食、噁心欲嘔、口黏口淡、頭身困重、體倦乏力、大便溏薄等症狀。


可採用艾灸足三里、陰陵泉,有溫中健脾、祛寒除溼的功效。


01足三里


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位於小腿外側,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前嵴旁開一橫指。有補氣血、調脾胃、強身健體等功效,是養生保健要穴。



可用艾炷施行隔姜灸,選取整塊新鮮生薑,縱切成2~3mm厚度的薑片,在其上用針點刺小孔若干。


施灸時,先將薑片放於穴位上,再將艾絨搓成的底面直徑約1cm、高約1.5cm的圓錐形艾炷放置於薑片上,從頂端點燃艾炷,待快燃燒盡時或局部有灼痛感時更換艾炷再灸。艾炷燃燒1枚,稱爲1壯,一般每穴灸3~7壯。爲防灼傷,可於施灸前或施灸後外搽少許萬花油於局部皮膚上。


02陰陵泉


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的合穴,位於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中,有健脾益氣、利溼消腫功效,善治水溼諸證。



採用艾條溫和灸的方法,將點燃的艾條一端對準穴位,距離皮膚約2~3cm進行艾灸,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爲宜,每穴15~20分鐘,每日1次,白天施灸爲佳。


養生功法


圖片


功法:

坐位,盤坐。交疊雙手,左手按左小腿近膝處,慢慢扭頸轉身,頭向右後方,雙目向後看,雙臂伸直按壓左腿部,同時吸氣,轉腰及背,至極。右式同左式,各15次。正坐,吐納,叩齒、嗽咽。


主治:

三焦經絡留滯邪毒,嗌幹及腫噦,喉痹,耳聾,汗出目銳,眥痛,頰痛,諸症悉治。


【來源:本文綜合整理自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訂閱號微信,作者:治未病中心 彭玉瑩、梁皓越】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