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一號升空!現在的問題是,導師上天了,組會還開嗎?

來源: 更新:

北京時間2025年10月31日23時44分,搭載着航天員張陸、武飛、張洪章的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遙二十一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 | 央視新聞

火箭飛行約10分鐘後,船箭分離,飛船準確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37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6次載人飛行任務。

神舟二十一號飛船和長征二號F遙二十一運載火箭 | 汪江波攝/新華社

本次任務將採用更快的3.5小時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飛船預計於今天凌晨3:24左右與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節點艙前向對接口完成對接。

相比之前神舟十二號至神舟二十號採用的約6.5小時飛行,新的交會對接模式將時間縮短了約3小時。

神舟二十一號飛船對接完成後的空間站構型,將再次形成三艙三船的最大組合體構型 | CMS/@SegerYU

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張陸、武飛、張洪章作爲中國空間站第10批訪客,將與已經駐留太空6個月的神舟二十號航天員陳冬、陳中瑞、王傑進行在軌乘組輪換和交接工作。

神舟二十一號任務標識 | CMS

這是中國空間站的第七次“太空會師”

之後,神舟二十號將在11月5日晚返回東風着陸場。

航天員乘組

神舟二十一號乘組由張陸武飛張洪章組成。張陸擔任指令長,是航天駕駛員;武飛是飛行工程師;張洪章是載荷專家。

張陸曾執行過神舟十五號飛行任務,武飛和張洪章均是首次飛行。

神舟二十一號乘組定妝照合影 | CMS

本次任務延續“一老帶二新”的乘組配置,“一老”指具有空間站飛行經驗的航天員,“二新”指首次執行任務的航天員。

此次乘組由“70後”張陸、“80後”張洪章、“90後”武飛組成,是繼神舟十六號之後再次呈現的跨年齡段組合,這也凸顯出了航天員隊伍在經驗與新生力量之間的傳承與銜接。

神舟二十一號乘組地面訓練 |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01 張陸

張陸,男,漢族,籍貫湖南漢壽,碩士學位。1976年11月出生,1996年8月入伍,199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爲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一級航天員,陸軍大校軍銜。曾任空軍某訓練基地某團司令部空戰射擊主任,被評爲空軍一級飛行員。

2010年5月入選爲我國第二批航天員。2022年11月,執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2023年9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並獲“三級航天功勳獎章”。

神舟二十一號指令長01航天員張陸(航天駕駛員) | CMS

從神舟十五號首飛圓夢,到神舟二十一號再度出征,張陸再次踏上太空征途。作爲乘組的指令長,他坦言,新的任務帶來了更重的擔子,也帶來了新的思考。

“最大的挑戰,其實是角色的轉換。”張陸說,“從03到01,不只是一個呼號的改變,而是一份責任。我要帶領兩位年輕隊友共同完成任務,在關鍵時刻作出最正確的判斷。”

兩年多來,他以“學生”的姿態重新投入訓練,研究新的任務流程,推演不同情景下的應對方案。“我們始終在學習,始終在準備。”他說,“希望我們神舟二十一號乘組,能像一柄久經淬鍊的寶劍,在太空中閃耀出最堅韌的光。”

航天員張陸在神舟十五號任務中出艙作業 | 鄧清明攝

02 武飛

武飛,男,漢族,籍貫內蒙古包頭,碩士學位。1993年10月出生,2021年1月入伍,2015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爲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三級航天員,陸軍少校軍銜。

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工程師

2020年9月,作爲航天飛行工程師入選爲我國第三批航天員

神舟二十一號02航天員武飛(飛行工程師) | CMS

在此次任務中,武飛主要負責空間站組合體的平臺照料、站務管理以及在軌設備的維護與升級。他將在實踐中檢驗訓練成果,同時體驗太空生活的獨特節奏,將對家人和故土的思念融入對科學探索的專注之中。

武飛剛滿32歲,是我國航天員隊伍中執行飛行任務最年輕的一位。作爲新一代年輕航天員,他首次進入太空,將成爲常態化在軌任務中年輕力量的重要成員。

武飛在進行地面訓練 |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

03 張洪章

張洪章,男,漢族,籍貫山東鄒平,博士學位。1986年4月出生,2013年7月參加工作,2004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2020年9月,作爲載荷專家入選爲我國第三批航天員

神舟二十一號03航天員張洪章(載荷專家) | CMS

他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同時也是一位博士生導師,主要帶領學生攻克能源儲存領域的難題。

中國科學院大學網站上張洪章的個人頁面截圖

張洪章是第二位進入中國空間站執行任務的載荷專家。同時,他也是繼2023年神舟十六號任務中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桂海潮之後,第二位飛向太空的“博導”航天員

在本次任務中,他將承擔空間站科學實驗與載荷研究工作,參與搭載實驗的實施與數據採集。

他的研究背景涉及全釩液流電池及相關電源技術,此次任務中部分實驗也將在太空進行驗證,爲在軌科學研究提供數據支撐。

據說,導師上天的時候,開不了組會 | 小紅書截圖

主要任務一覽

神舟二十一號乘組的主要在軌任務包括與神舟二十號乘組完成在軌輪換,在空間站駐留約6個月,並持續推進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

任務期間,航天員將開展多領域實驗與工程操作,包括出艙活動、貨物進出艙管理、空間碎片防護裝置的安裝,以及艙外載荷與設施設備的安裝和回收等工作。

同時,乘組還將開展科普教育、公益活動和空間搭載試驗,進一步發揮中國空間站的綜合應用效益。

中國空間站航天員艙外活動 | CMS

神舟二十一號乘組在軌期間將實施27項新的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項目,覆蓋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航天醫學、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流體物理與燃燒、航天新技術等多個領域,重點針對關鍵科學問題開展深入系統的研究。

小鼠在空間站模擬飼養籠活動影像 | CCTV

本次任務將首次在軌開展國內齧齒類哺乳動物空間科學實驗。

兩雌兩雄4只小黑鼠隨飛船上行,在軌進行飼養,研究微重力和密閉環境對小鼠行爲模式的影響。

實驗結束後,小鼠將隨飛船返回地面,科研人員將進一步分析其多組織器官在空間環境下的應激反應和適應性變化規律。

參與選拔中的“太空小鼠” |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

在軌期間,乘組還將迎接天舟十號貨運飛船和神舟二十二號載人飛船的來訪。神舟二十一號預計於2026年5月上旬結束任務,返回東風着陸場。

載人登月新進展

與此同時,作爲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向更遠深空邁進的重要階段,載人登月工程正穩步推進,各項研製與建設工作總體進展順利。

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着陸器、望宇登月服及探索載人月球車等核心飛行產品,已順利完成初樣階段主要工作

科學研究與應用系統的載荷方案設計也已完成,發射場、測控通信、着陸場等地面系統建設正加速展開,爲後續關鍵試驗奠定基礎。

夢舟載人飛船零高度逃逸飛行試驗| CMS

今年,我國已先後完成長征十號運載火箭二級動力系統試車與繫留點火試驗,夢舟載人飛船零高度逃逸試驗,以及攬月着陸器着陸與起飛綜合驗證試驗。

接下來,載人登月工程將繼續推進關鍵試驗和驗證,包括攬月着陸器集成測試、夢舟飛船熱試驗與最大動壓逃逸試驗,以及長征十號運載火箭低空飛行和技術驗證。

這些試驗將檢驗和完善相關技術,爲2030年前實現中國人首次登月奠定基礎。

從中國空間站拍攝 | CMS

神舟二十一號的成功發射,爲今年的載人航天發射任務畫上了完美的句號。伴隨長征火箭的尾焰升騰,夜空被照亮的那一刻,也再次映出了人類仰望星空的恆久目光。

當前,中國空間站已實現常態化運營,航天員連續在軌駐留,開展長期科學實驗與應用研究。

與此同時,載人登月工程穩步推進,深空探測任務紮實展開。從近地到月球,從空間站到更遠的宇宙,中國人的探索邊界正被不斷延伸。

宇宙浩瀚,征途未止。祝願神舟二十一號乘組任務順利,平安歸來!

作者:百舸爭流

編輯:Steed

封面圖來源:CMS

本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Google Chrome、Mozilla Firefox、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
Scroll to Top